餃子據(jù)說源自古代的“角子”,是南北朝或者唐代時,由“偃月形餛飩”演化來的。最初的餛飩和餃子沒啥區(qū)別,在后來才逐漸區(qū)分開來,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有擺攤賣角子的,說明在北宋時角子就是很普遍的一種食物了。
我是一個北京孩子,家里人幾乎都愛吃餃子,其實我也挺愛吃的。舊北京有句俗話:“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由此可見北京人對餃子的鐘愛,在北方無論貴賤,都將餃子視為美食。
在北京土話里,餃子并不叫餃子,而是將其稱為“煮餑餑”,可能是滿語的音譯。以前爺爺奶奶說煮餑餑如何如何,我也不明白怎么回事兒,后來才知道到煮餑餑就是餃子。
曾經(jīng)餃子可是“大菜”
作為一個八零后,我還有一些物資緊缺時代留下的印象。在那個時候,能吃上一頓餃子,就是肥腸幸福的事兒了,就算連著吃上十頓八頓的餃子,都不會厭煩。
在北方地區(qū),有除夕夜包餃子,初一吃餃子的習慣。對一般家庭而言,餃子并不是容易獲得的吃食,也就在節(jié)慶日子,家里才能吃上一頓餃子。但現(xiàn)在由于物質(zhì)生活的豐富,餃子已算不上什么了。
在家里吃餃子,并不單單是吃一頓飯,往往還是全家人的一次集體合作。在舊北京,一個家庭會有好多口人,準備餃子的時候就會大家齊心協(xié)力分工合作,尤其是除夕夜包餃子,往往就是全家男女老幼悉數(shù)上陣。
一般包餃子的時候還會放一枚銅錢在餡里,隨著大鍋煮,誰能吃到就會有一年的好運。
通常放進餃子的銅錢或者硬幣要開水煮一下消消毒,現(xiàn)在也多用棗、花生等食物替代,更加安全衛(wèi)生,也不容易硌牙。
餃子好吃,包起來講究
包餃子,第一講究的就是餃子皮。包餃子皮用的面必須軟硬適中,一般介于做切面和烙餅用的面之間,需要多醒一會兒面。醒面的時候還要用濕布蓋上,以防止面團過干而皴裂,這樣的面做出的餃子皮才能有韌性有咬頭。
搟皮的時候需要中心稍厚,邊緣稍薄,包餃子的時候用手指一點點的捏緊,這樣的餃子是一個元寶型的。
還有一種方法是“擠餃子”:將餡放在餃子皮里,拳頭一握就好了。這種方法優(yōu)點是包得快,但并不受人們的歡迎,比如梁實秋先生就認為這樣的餃子“煮出來一個個的面疙瘩,一無是處”。
餃子皮除了用小麥白面,還有用蕎麥面、榆皮面等面混合白面做的。以前無非是因為物資匱乏,這樣能省點糧食,現(xiàn)在吃起來卻是別有一番風味。
精華都在餡兒里
餃子餡可以說是餃子的靈魂所在了。傳統(tǒng)的主流餃子餡無外乎豬肉羊肉牛肉,加大蔥韭菜茴香等等。北京的餃子一般會加醬一起拌,這樣餃子餡就會有醬香味。
當然只要是你喜歡,什么都可以剁碎了做餃子餡,包括但不限于蘿卜、白蘿卜、豇豆、扁豆、大白菜、小白菜、芹菜、薺菜、大蝦、螃蟹肉、雞蛋、鴨蛋、海參、鮑魚、鲅魚、皮皮蝦、臭豆腐(???)、榴蓮、老干媽、糖葫蘆(大霧)——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餃子皮包不上的。
我吃過很多種餡的餃子,但是我覺得味道最有特色的只有兩種餡,一個是燈籠紅餡,還一個是羊肉螃蟹餡。
燈籠紅是指卞蘿卜,因為它外形像個大紅燈籠故而得名。蘿卜擦絲焯水剁成細餡,用布擠出水分,再加食鹽、蔥姜末、肉餡和勻做餡。
這種餃子餡很軟很肉頭,吃起來有蘿卜特有的清香味,讓我非常喜愛。
羊肉螃蟹餡的餃子,是我以前在一位回民大叔家吃的。這個餡用肥羊肉和大河螃蟹肉加蔥姜末、鹽、香油和白酒,再拌進去一點兒馬虎菜(馬齒莧)吃起來格外的鮮美。
在上世紀80、90年代出現(xiàn)了水餃機,各地有一些飯館經(jīng)營“機制水餃”。我小時候家在前門外,在鮮魚口就有一家國營餐廳京春餃子館,這家就賣機制水餃。
但機制水餃可是不敢恭維,皮厚餡少不說,味道還很差,家里人都不喜歡。
這些餃子,您真不一定吃過
全國各地的餃子也是各有特色,下面我們就簡單說說各地的特色餃子:
豆干渣就是做粉絲的下腳料,北京的豆汁就是這東西發(fā)酵以后出來的。豆干渣先用羊油煸一下,再加一些煮熟的黃豆,做餡。
這種餃子不是蒸的也不是煮的,做鍋貼最好,現(xiàn)在市面上已經(jīng)基本上見不到了。
膠東海鮮餃子
膠東近海,盛產(chǎn)各式海鮮,用來做餃子餡也就順理成章了。海鮮餡里首選鲅魚餡的餃子,除此以外,墨魚餡、皮皮蝦餡、螃蟹餡等都是鮮香可口。
梁實秋先生曾經(jīng)回憶,有一次在青島的順興樓,最后上了一缽水餃,餃子只有寸余,是用黃魚和韭黃做餡,湯是用清澈的濃雞湯。當時大家皆是酒足飯飽,但嘗了以后感到非常鮮香,還是吃得精光。
東北餃子
東北菜給人的感覺就是量大味兒足,東北的餃子也是如此。一般東北餃子都是皮薄餡大,個頭也是超乎尋常的大,尤其是酸菜餡的餃子,酸菜切碎拌上偏肥的豬肉,包出來的餃子一口要下去,酸菜特有的酸爽味道伴隨著豬肉的香味讓人欲罷不能。
東北還有有名的老邊餃子,這家沈陽的老字號據(jù)說始創(chuàng)于清代道光年間,他家的特點就是餡是煸過的:肥瘦按一定比例調(diào)和的肉餡煸一下,再加高湯和各種調(diào)料,拌勻后包餃子。
煸過的餡因為把肥肉中的油煸出去了,包出來的餃子肥而不膩,香滑順口,滋味十足。
山西酸湯餃子
酸湯餃子是我吃過的餃子里最有特色的了。顧名思義,這種餃子是帶湯的,湯里還加了醋,這個醋酸中帶著微甜,再加上油潑辣子、牛油等其他佐料,濃濃的秦川風味。
四川鐘水餃
巴蜀之地自古物產(chǎn)豐富,被譽為天府之國,這里的美食也是非常豐富而且特色鮮明,鐘水餃就是這巴山蜀水特產(chǎn)之物。
鐘水餃在餃子中屬于異端,餃子被澆上了辣椒油、復制醬油和蒜泥汁(餃子不都是自己蘸調(diào)料嗎)。但嘗了一口我才發(fā)現(xiàn),看著紅亮的辣椒油口味和家里炸的辣椒油完全不同,雖然有辣味卻如此的柔和,并且透著辣椒的香,最后還有一絲絲的甜意,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吃完餃子,可以再買個酥鍋魁蘸著剩下的調(diào)料吃。
廣東水晶蝦餃
粵菜中的水晶蝦餃是廣式茶樓的常見點心,可以說是顏值最高的餃子了。晶瑩剔透的澄面皮又薄又糯,新鮮的蝦肉加上精豬肉為餡,我第一次吃的時候心里感嘆餃子竟然可以被做得如此漂亮,一口咬下去,餡里蝦和豬肉的鮮味就像噴涌出來一樣,流到了我的嘴里......
最好吃的餃子
如果說世界上有最好吃的餃子,那一定是自己家里包的,因為這是我吃著長大的,是一種口味,也是一種思念,更是一種眷戀。作為一個走過全國230多個城市的人,永遠覺得家里的味道,是自己最喜歡的。
各位朋友,如果你有時間的話,抽空回家吃口家里長輩做的飯,相信他們會非常高興的。
本文是物種日歷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歷作者@二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