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的科幻架構師是我拍腦袋設立的一個職業類型。
我不知道在其他國家,或者國內在我之前,有沒有這樣的提法?如果沒有的話,我打算去申請專利或者注冊商標。我一定會給自己使用這個頭銜的。我希望我能成為中國科幻電影的科幻架構師,并在今后20年里專門從事這個職業。
雖然是拍腦袋拍出來的一個科幻架構師,但并非突發奇想那種,而是經歷過很多的思考和積淀再迸發出來的。
主要緣由是,在考察中國科幻電影創作乏力之深層原因時,有所感觸和思考。記得一位著名編劇曾表示,中國并不缺好的電影劇本,不缺好的導演和演員,甚至也不缺資金,中國真正缺的是能全身心投入到科幻電影之中,并有能力將以上幾種元素整合在一起的好的制片人員。
總覺得沒撓到中國科幻電影的癢癢處。打眼望去,上述那些,對于中國的科幻電影而言,都缺呀。而且中國科幻電影真正最缺的,是電影人對科幻的認知和理解。
我在拙文《科幻電影是科幻+還是+科幻》(《科普時報》2018 年7月20日)中專門談到:首先我們必定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關于科幻的頂層設計。科學理論基礎、科幻想像、科幻(科學)邏輯、科幻(科學發展)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等等這些,要架構好,所有的科幻想像既要爆點、燒腦、吸睛、入心,又都要符合科學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我們所看到的那些優秀的科幻電影,無不是在這些方面下足了功夫的,這是一部科幻電影能否成功的關鍵性的基礎。
試問:對于一部科幻電影的科幻頂層設計,我們有嗎?我們的電影人有在做、能夠做、能夠做好科幻電影架構頂層設計的人才嗎?
人工智能現在很熱,幾個月的時間里我已經聽到了不少人和我說想要做關于人工智能的科幻電影,也有各種想法。這個方向很好,因為現在人工智能的發展幾乎超出了人們的想像,而且人們很擔憂人工智能對人類未來的影響,科幻電影就應該關注這類焦點。
但是關于人工智能的科幻電影的科幻頂層架構設計是什么呢?其中真正的核心科幻點又是什么呢?我沒有聽到一個讓我覺得還算靠譜的答案。反正基本上就都是覺得,人工智能的智能超越人類了,太可怕了,人類這樣是要完蛋了。
我用我1999年創作的科幻小說中的一個科幻概念來解釋人工智能在智能上對人的超越只是一時的,并不可怕。我小說中的概念是活性生物神經元計算機,也可以稱之為DNA計算機。大家知道DNA是由四種核苷A、T、G、C連串而組成的分子,就本質而言,DNA本身就是一種數字編碼,它完全類似于電子電路的0與1組合方式,因此,DNA是可以用于計算的,且一盎司DNA的運行速度將遠遠超過現行的超級計算機的數百萬倍。把這樣的活性生物神經元計算機注入人的大腦并與之長合,人類的大腦就會是一臺超超級計算機了,阿爾法狗或者別的什么人工智能還可怕嗎?
巧不巧的,2018年3月29日,微軟宣布成功研發DNA存儲,2.5CM即可存儲100萬T容量的信息,并且10年之內推向市場應用。這一佐證更讓我相信DNA計算機就快實現了。
然后,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人工智能和人類的最本質區別是什么?因為如果你不能把握人工智能與人類的最本質的區別是什么,那么,你如何去設計人工智能與人類的沖突?如何去把這樣一個電影故事講好?
沒有人能夠回答我的問題。
我的答案是:情感。人工智能是沒有情感的,人類是有情感的而且是天然就有的,情感是不可能通過后天學習而獲得的。
這就是人工智能與人類天然沖突的內在邏輯。
在這樣明確的科幻設定下,你想用電影講一個什么樣的故事?那就去講吧!
這就是科幻電影的科幻架構師。他有相當的科學基礎,有想像力,可能是個科幻作家,還能懂點電影。他的工作就是在你提出一個電影選題方向的時候,給你一個適合電影的科幻架構和方向,給你一個講故事的邏輯基礎,并且在后續的創作過程中不斷地給你充實、豐富而切實的科幻想像。
(作者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科幻電影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