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吉璇、趙亞楠、龍奕潔等編輯,你們好:

首先,感謝你們?yōu)樽咀鳌渡唧磵u古洞室群探秘》作精心修改,并于2017年8月3日發(fā)出,也感謝長風引、博者、水木畫等網友的關注,并分別提出了如下5個問題:

01

古人采這些石具體用途是什么,做建筑石料?(網友長風引);

02

該地石料有何特別之處呢?(網友長風引);

03

為什么叫做蛇蟠島?(網友博者);

04

很多蛇盤踞于此嗎?(網友博者);

05

文中蛇蟠島的地理位置““圖”顯示的是全島”。但“現實蛇蟠島是半島,可以直接從陸地上開車過去,谷歌地圖里顯示的也是半島”(網友水木畫)。

對于網友長風引所提出的問題(1)和(2),作者已新作了一篇科普文章《“蛇蟠石”特性研究及其用途調查》予以回答。

對于網友博者所提出的問題(3),即為什么叫蛇蟠島的問題,我們的回答是:對此雖然有許多傳說,但可取光緒年間出的《寧海縣志》所述:“蛇盤山,在縣東南海中,四周皆水,相顧盤屈如兩蛇,故名。”其中“相顧盤屈如兩蛇”指的就是蛇盤山和小蛇山這兩座山。因此,人們把該島稱為蛇盤島。后來當地人更愿意將之改名為蛇蟠島,因為“蟠”字更接近“龍”,更加吉祥,所以至今一直名為蛇蟠島。正因為這一島名,而在行政上稱之為蛇蟠鄉(xiāng)。

對于網友博者提出的問題(4),即是否有很多島蛇的問題,我們的回答是:島上有蛇。對于溫暖濕潤、植被茂盛的南方來說,這很正常,但蛇不多。不妨以作者親身經歷為例,來說明這一點:從2003年至今,已經很多次到蛇蟠島。但僅在到一個未開發(fā)旅游的野洞時,經洞外的一條小路上親眼看到一條無毒的小青蛇。所以如果您也有興趣到蛇蟠島景區(qū),那么大可不必因怕蛇而放棄到蛇蟠島進行科學考察和觀賞美景的機會,只要多加小心就可以了。

對于網友水木畫所提出的問題(5),即蛇蟠島是否為半島的問題,我們首先對這位網友觀察問題的細心和考慮問題的認真表示贊賞。在您開展這一問題的研究時,我們提供以下7點信息供您參考:

第一,2003年政府批準蛇蟠涂圍墾工程立項,至2009年通過驗收。《寧波晚報》曾于2010年5月7日對此作了如下報道:“經過近7年的圍涂造地,昔日汪洋一片的寧海蛇蟠涂,今日已被四通八達的道路和方格田塊所代替”。我們注意到在蛇蟠島與大陸之間的交通自古以來都是靠渡船,十分不便,現在在小蛇山與海寧縣一市之間由原來海面造的田塊上修筑了一條公路,讓兩地的汽車可直接通行。這樣,從三門縣高鐵站到蛇蟠島僅50多分鐘即可到。顯然,網友水木畫所述的蛇蟠島是“半島”的情況是在近年蛇蟠涂圍墾工程完成之后發(fā)生的。

第二,為了進一步縮短兩地的交通距離,政府又于2015年10月19日修建了一條長約1115米的削壁嶺隧道。這樣,從三門縣高鐵站到蛇蟠島的時間又縮短為40分鐘。

第三,為了更好地解決蛇蟠島的交通問題,政府又動工修建了一座三門灣跨海大橋。該大橋從寧海縣長街的大陸部分開始,再通過蛇蟠島跨越三門灣,止于三門縣六敖的大陸部分,總長為11.8公里。預計到2018年底可建成通車。

第四,根據《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八部分島嶼與制度第一二一條:島嶼是四面環(huán)水并在高潮時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陸地區(qū)域。這一定義特別指明了“自然形成的”條件。這一條件是否排除人工造地這一情況?

第五,根據《海洋科學名詞》(科學出版社,1991),半島為伸入海洋或湖泊,三面被水域包圍的陸地。在這一定義中也沒有指出人工填筑造地這一點。

第六,即使從在修通上述人工圍涂造地后的2009年至今,我們在我國半島名錄上仍未查到“蛇蟠島半島”一詞。

第七,迄今為止,在涉及到它的一些政府的文件、公司名字(如浙江蛇蟠島旅游開發(fā)有限公司),正式出版物(如拙作《蛇蟠島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科學技術問題研究》)、官網、內部印刷品(如上述公司所印的導游手冊《蛇蟠島》),以及當地居民的交談上,都一直沿用“蛇蟠島”這一名稱。


關于蛇蟠島科普文章的答疑信

圖文簡介

蛇蟠島科普提問與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