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由@央視財經發起的話題#鮑魚賣出白菜價#上了熱搜,引發網友們的熱烈討論。


當然實際上比普通白菜還是貴一些的,但比起以前高高在上的價格,確實親民了不少(此處不討論那顆100多塊的“有機大白菜”)。

撇去今年鮑魚市場動蕩不說,國內鮑魚價格的確日益親民。不少網友表示:近幾年市場上的鮑魚越來越便宜了,有時候一只鮑魚只要四五塊錢。

即便價格已經便宜如“白菜”,鮑魚仍然是人們心目中高檔美食的代名詞。畢竟我們離那個鮑魚價格高不可攀的年代,不過三十年而已。


走出宮廷帝王家

明清時期,鮑魚被列為“海產八珍”之首,是達官貴人才能享用的美食。據傳當時沿海各地大官朝見時,多以鮑魚作為貢品,一品官吏進貢一頭鮑,七品官吏進貢七頭鮑,以此類推。

這里的“頭”,是鮑魚專用的一種計量單位。 “幾頭鮑”指的是一斤鮑魚里含有幾只。比如,“三頭鮑”就是三個鮑魚為一斤,“十五頭鮑”就是十五個鮑魚為一斤。所以“頭”數越小的鮑魚,個頭越大


我國古代盛行的是“司馬斤算法”,簡單來說就是 “幾頭鮑”就是一司馬斤(604.79克)里有幾只干鮑魚。但如今,除了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依然在沿用這種算法,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發展出了2.0版本:從司馬斤變為了市斤,干鮑魚也變成了鮮鮑魚。

這種轉變可不是鮑魚商家為了偷工減料動的小心思,而是與中國鮑魚產業的發展歷程有關。

在古代,人們吃的鮑魚源于簡單的野生采捕,數量有限;再加上交通不發達,市場上流通的大多是方便儲存運輸的干鮑魚。


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隨著雜色鮑和皺紋盤鮑的人工育苗技術被先后突破,中國鮑魚養殖產業矛頭初露。到了2000年,里程碑式事件發生了——原產于我國北方的皺紋盤鮑雜交鮑被引入福建養殖,因其肉質肥美、不易染病,一舉成為了南方的主導種。

得益于皺紋盤鮑養殖的爆發性增長,2016 年我國鮑的產量近 14 萬噸,占世界鮑養殖總量的九成以上,一舉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鮑魚大國。



產量的增多,加上運輸技術的升級,價格高昂的干鮑自然就輕易地被物美價廉的鮮鮑給打敗了。如今中國大陸市場上的鮑魚以鮮鮑為主,干鮑反而少見。

這就是“頭”數定義改變的原因,因時制宜嘛。

小鮑魚不是一出生就是死宅的

每年秋季,數以億計的鮑苗在中國出生。從受精卵到擔輪幼蟲,纖毛環的劇烈擺動是小鮑魚新生的象征;之后,它們再從匍匐幼體長到稚鮑,生活方式也從游泳轉為底棲,長成人們熟知的樣子。



它們分布在大江南北,卻有著共同的名字:皺紋盤鮑(Haliotis discus hannai

皺紋盤鮑是中國沿海最重要的鮑魚種類,數量占據了鮑魚養殖總量的90%以上。雖然如今綠盤鮑、東優一號等新品種鮑,以及澳洲綠唇鮑、新西蘭黑金鮑等進口鮑也占據了一定市場份額,但最常見的仍然是皺紋盤鮑。



所以下次如果見到了長相平平無奇,皺皺巴巴的鮑魚,幾乎就可以判斷它是皺紋盤鮑。是的,你又學到了一個可以在朋友面前裝內什么的新技能。

而且皺紋盤鮑不僅在中國這片土地發光發熱,在日本,它也同樣是個萬眾矚目的大明星,只不過日本的它搖身一變,化身成了著名的干鮑品類——吉品鮑。


存干鮑比存黃金更保值

說起“干鮑”可能有人不太熟悉,但是提到著名港劇《溏心風暴》應該就能勾起不少人的記憶。


鮮鮑和干鮑,可不像豆腐和豆腐干一樣只是曬干的區別,二者在美食界的地位相去甚遠。一只鮮鮑,價格再高不過數百元,可一只好的干鮑卻可以賣出數萬元,并且近幾年價格仍在不斷攀升。因此在香港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存干鮑比存黃金更保值”。

干鮑價高的原因體現在諸多方面。首先,是對原材料的高要求

一只鮮鮑被制作成干鮑,它的重量會縮至原來的十分之一,因此只有足夠大的鮑魚才有資格做成干鮑,小個頭的鮑魚基本無緣干鮑舞臺。

并且除了個子大,鮑魚要想“抬高身價”,還要長得肥滿規整。因為這樣的鮑魚在制成干鮑后才能長得像“元寶”,符合食客與收藏家們的審美。


在日本巖手縣,所有采捕的鮑魚中只有1/5的鮑魚能被挑選出來制作干鮑,有時這個比例甚至會低至1/40——看來鮑魚界的“選美大賽”競爭也是相當激烈。

其次,挑剔的制作工藝

在變成干鮑之前,鮑魚主要經歷鹽水腌漬炭火焙干日曬數月三大步驟。這三道工序看似簡單,卻十分考驗制作者的手藝。因為每道工序所使用的水溫、鹽度、節奏都凝聚著數代人的經驗,也是各家的商業機密所在。

這也是雖然南非也產干鮑,但品質與價格卻遠不及日本干鮑的原因——二者的制作工藝實在是相去甚遠


最后,獨一無二的溏心體驗

將干鮑靜置,在時間的作用下,堅硬如石頭的干鮑內部開始緩慢發酵,形成 “溏心”。“溏心鮑魚”指的就是干鮑在烹煮后流露出的,帶有“溏心”口感的鮑魚。溏心鮑魚品嘗起來甘甜鮮香、柔韌彈牙,有著鮮鮑所無法比擬的獨特風味。并且干鮑存放的時間越長,溏心效果越好。因此我們吃到的溏心,是時間的味道。

鮑魚能好怎?

想要煮出好鮑魚,首先——不能買到假鮑魚

市面上存在不少用石鱉、似鮑羅螺、水泡蛾螺等制成的“假鮑魚”,沒有經驗的消費者很容易上當受騙。這其中最具迷惑性的是一種叫做“黃金鮑”的產品。這類“黃金鮑”,其實是不良商家用渦螺一類廉價肉多的海螺假冒的鮑魚。常見的做法是把渦螺肉切成片狀,配上真的鮑魚殼,再冠以“進口”之名,故弄玄虛!


某寶上銷售的“非洲黃金鮑”,壓根兒就不是鮑魚。

那么真假鮑魚要如何分辨呢?

1. 看形狀。真鮑魚的閉殼肌部分突出,所以整只鮑魚呈現元寶狀;但假鮑魚正反面都很平滑,就是一片肉。

2. 看顏色。真鮑魚的側邊顏色較深,但假鮑魚沒有明顯黑邊。


3. 看價格。黃金鮑等假鮑魚走的是低價路線。在某寶上,一只半斤大小的黃金鮑僅售五十元,而且買二送一。

買到了真鮑魚,如何挑選也是一門學問。

一般來說,鮑魚的個頭越大,口感越軟。這與鮑魚體內的膠原蛋白含量有關,個頭越大的鮑魚,體內膠原蛋白的含量就越多。膠原蛋白的存在原本會使得肉質變韌,但在蒸煮一段時間后,劇情就發生了奇妙的反轉——受熱后的膠原蛋白變身為柔軟宜人的膠質。

想一想豬蹄烹煮前后的狀態,是不是就瞬間明白了?


這種 “膠原蛋白明膠化”的過程,使得鮑魚擁有更宜人的口感,但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營養流失。有研究表明,鮑魚肌肉的最大變性溫度在71℃附近,因此如果你不追求口感而想要營養最大化,不妨嘗試一下真空低溫烹煮(Sous Vide)。這種烹飪法近幾年在國外十分流行,多用于烹飪牛排。


此外,吃對時節也很重要。在產卵期前,鮑魚體內的谷氨酸、甘氨酸等呈味氨基酸的濃度最高,因此在夏秋季時鮑魚的口感最為鮮甜。

看到這里,你可能默默嘆了口氣:早知道前段時間多吃點鮑魚了。其實不用遺憾,鮑魚的時令雖已擦身而過,它所帶來的美食體驗依然不會遜色。寒冷冬日,來一碗治愈又暖身的鮑魚湯絕對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這個鮑魚價格日益親民的當下,盡情地享用鮑魚吧!


本文是物種日歷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歷作者@berlika。


昔日貢品如今跌成白菜價,鮑魚你咋了?

圖文簡介

近幾年市場上的鮑魚越來越便宜了,有時候一只鮑魚只要四五塊錢。即便價格已經便宜如“白菜”,鮑魚仍然是人們心目中高檔美食的代名詞。畢竟我們離那個鮑魚價格高不可攀的年代,不過三十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