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s it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
這是個幻覺,還是夢境?
Fled is that music: —Do I wake or sleep?
歌聲已逝,我是在睡,還是醒?
——約翰·濟慈《夜鶯頌》
我聽過的最美的音樂,是一首名為《夜鶯》的中國風交響樂,由希臘新世紀音樂家雅尼所作。這是一首為中國的竹笛所作的曲子,其靈感來自夜鶯的鳴叫聲。 聽者如夢方醒 初中音樂課上,音樂老師給我們播放這首曲的現場VCD,畫面中是1997年的紫禁城之夜,雅尼白衣翩翩,端坐于鋼琴前。空靈而悠揚的竹笛聲響起,把聽眾引入靜謐的森林,幾聲惟妙惟肖的鳥鳴花腔后,柔和的鋼琴聲加入,如小徑旁的靜夜之露。大提琴帶著憂傷,又有些躍躍欲試,想要進入森林,探尋這美妙聲音的來源。 弦樂團的合奏莊嚴浩大,在音浪之上,竹笛模擬的夜鶯鳴叫越來越清晰,似乎遙不可及,卻仿佛就在路的盡頭。隨即四周安靜下來,我們的尋覓者終于發現了聲音的源頭。宛轉纏綿的小提琴與深沉渾厚的大提琴開始交替演奏,曲調相似,但高低錯落有致,好似凡人與歌者的林中夜談,一問一答,配合得絲絲入扣。背景中那只調皮的夜鶯,仍然時不時唱出幾聲花腔,從旁應和。 對答完畢,飽含無數贊美與感嘆的和聲與弦樂響起,聲震云霄,最后漸漸平靜下來。竹笛中的夜鶯唱出開頭的曲調,首尾呼應,圓滿結束。 一曲結束,全班同學如癡如醉,好像約翰·濟慈《夜鶯頌》的最后兩句,歌聲已逝去,聽者如夢方醒。 一般說法是,這首曲子的主題來自安徒生所著童話《夜鶯》。我倒覺得與濟慈所描寫的景象更吻合。不過,無論你從什么角度來欣賞這首曲子,都可以找到更符合自己的解釋。 認識幾種“夜鶯” 夜鶯的鳴叫是美妙的大自然之聲,這種聲音足以打動每個人的內心。中文所說的夜鶯,或英文里的 nightingale,在生物學上并非單指一種鳥,而是幾種鹟[wēng]科鳥類的統稱。 在歐亞大陸,較常見的一種是新疆歌鴝 Luscinia megarhynchos,英文名 common nightingale,其分布范圍包括整個歐洲、北非、中東地區、印度西北部及中國新疆。這是一種候鳥,到了冬天,它們會向南飛越千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越冬。 另一種較常見的是歐歌鴝 Luscinia luscinia,英文名為 thrush nightingale。它的分布范圍與新疆歌鴝類似,但極少在中國出現。 這兩種夜鶯的長相非常相似,都是不甚起眼的土黃色小鳥,叫聲也類似,只有長期研究鳥類的人才能分辨區別。歐洲文學作品里的夜鶯,其原型可以是這兩種里的任意一種。 還有一種夜鶯,在中國較為常見,或者不如說在中國的鳥市上很常見,這就是藍喉歌鴝Luscinia svecica,俗稱藍點頦[kē],其喉部花紋鮮艷,是鳥市上很受歡迎的鳴禽。但藍喉歌鴝屬于國家三有保護動物,私自捕捉違法。鳥市上那些歌鴝的來源,恐怕也都是以野外捕捉為主。 Nightingale這個英文名已有1000多年歷史,它的古英語形式是 nihtgale,意為“夜晚的女歌手”。但實際上,鳴叫的夜鶯都是男歌手,或者說是單身男歌手。 鳥類的鳴叫一般與尋覓配偶有關,未交配的雄性夜鶯會以婉轉多變的歌聲來吸引雌性。歌聲以響亮悠長的哨音為主,夾雜大量花腔顫音,時間也不僅限于夜間,而是白天黑夜都在叫。因為在晚上鳴叫的鳥類比較少,所以夜鶯的鳴叫顯得格外引人注意。 夜鶯是誰的繆斯 夜鶯的歌聲被認為是自然界最美的聲音之一,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賦予了它不同的象征意義。在古希臘神話中,一對復仇的姐妹普羅克妮(Procne)和菲洛墨拉(Philomela)被仇人追殺,眾神相助,將普羅克妮變成一只燕子,而菲洛墨拉被仇人割了舌頭,眾神就將她變成一只夜鶯,以彌補她不能說話的遺憾。 夜鶯的歌聲來自大自然,變化多端且創造力非凡,是詩人向往的才華,因此夜鶯常被作為詩人或其詩歌的象征。后來,人們更把夜鶯視為“能夠激勵詩人的優秀藝術大師”,具有繆斯女神的特質。 英年早逝的英國詩人約翰·濟慈寫下《夜鶯頌》,以夜鶯的歌唱來象征生命的活力,把詩人從谷底拉起,感受新生,愿永遠沉醉于幻境,從痛苦中解脫。這首詩被贊為人類的終極杰作。 安徒生的《夜鶯》應該是最為人熟悉的有關夜鶯的文學作品。童話中,夜鶯的歌聲具有神奇的力量,令皇帝流淚,讓幽靈平靜,甚至以溫柔的方式驅趕死神,讓皇帝重獲健康。相比之下,那只來自日本的夜鶯手辦只會唱“華爾茲舞曲”,毫無生命氣息。 這種會發聲的夜鶯模型,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埃及行省的工程師希羅(Heron of Alexandria)曾設計多種鼓風機原理的娛樂器材,其中就有一種自動鳴叫的夜鶯。水流通過虹吸管逐級流入箱內,向上排出空氣,逐個吹響夜鶯模型內部的哨子,可用來報時。 歌聲傳遍世界 烏克蘭有一個傳說: 曾經夜鶯只生活在印度,它們飛遍世界,為印度皇帝收集各種歌曲。有一只夜鶯偶然造訪烏克蘭,發現這里的人們籠罩在996的氣氛下,工作疲累不堪,伴隨他們的只有悲傷的烏克蘭歌曲。夜鶯用自己悅耳的歌聲使人們重新振作起來,并唱出歡快的新歌。之后每年春天,夜鶯都會來到烏克蘭,聆聽人類的歌曲,人們也把夜鶯尊為烏克蘭的國鳥。 對音樂家來說,夜鶯的歌聲也是絕佳的創作靈感來源。在雅尼之前,包括貝多芬、李斯特、斯特拉文斯基等著名音樂家都曾在作品中加入夜鶯的元素。 在安徒生寫出《夜鶯》后不久,英國出現了另一位偉大的“夜鶯”。以夜鶯和花為姓名的弗洛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遠赴克里米亞戰場,為傷員進行護理,大大降低了傷員的死亡率。 安徒生童話里的夜鶯用歌聲讓皇帝恢復了健康,而南丁格爾開創的現代護理學更化身為千萬夜鶯,讓死神望而卻步,生命之花處處開遍。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5年第347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霜天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