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下一個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正在謀劃中。作為《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下稱《規劃綱要》)編制過程的親歷者之一,全國科技振興城市經濟研究會理事長胥和平日前在由科普時報社、中國科普網舉辦的MSTA大家系列科技講座第四期演講中指出,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全局性的影響。中國創新能力迅速提升,深刻地改變著世界的創新版圖和發展格局。以下是他的演講內容:


自主創新:應對世界變局的中國方案


今天,我以“大變局與中國科技創新”為題,來回顧思考《規劃綱要》制定實施,試圖從更大尺度上認識《規劃綱要》的全局性意義。


2001年中國加入WTO,開始了全面帶入世界的過程。當時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世界將孕育和興起生一場新科技革命,創新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將深刻改變世界發展的模式和格局。我們如何應對?中國未來發展道路怎么走?


2002年春天,科技界幾位重量級戰略科學家,建議中央制定長遠科技發展規劃。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制定科學和技術長遠發展規劃。隨之國務院啟動了中長期規劃綱要的研究制定工作,動員2000多位各方面專家,凝練出指導中國科技和國家長期發展的重大戰略思路,即: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規劃綱要》幾萬言,核心思想就4個字——自主創新。這是它的精神靈魂!這成為新世紀國家發展的根本戰略。


過去十多年,自主創新一直居于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200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強調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多年來,國家始終把科技創新置于國家發展最重要的位置,把創新驅動作為國家發展優勢戰略,全黨全社會齊心協力,一以貫之、長期堅持、毫不動搖,探索出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這不僅在中國改革發展偉大進程中尤為突出,在當代世界、甚至歷史上也無二例。


十多年來,自主創新戰略產生了全面深刻的影響,建設創新型國家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總體目標。按照兩個目標和三步走戰略安排,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科技創新能力,始終是國家現代化建設最關鍵、最實質的內容。


這幾年國內外形勢發生很大變化,世界面臨前所未有大變局。從去年春天開始的中美貿易戰,一直走到今天。


已經非常清楚,中美之間的對抗不是貿易問題,表現形式是貿易,但焦點是技術、產業,實質是科技創新競爭。所謂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可以從經濟、社會、地緣政治、國際關系乃至歷史文化等各個角度去考察。但是深層次問題,仍在于當代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5月兩院院士大會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這個判斷,把世界變局的本質講的非常透徹。


回顧近20年的創新發展歷程,尤其面對當今世界大變局,我們深切感受到,正是堅持自主創新,才使中國科技和經濟發生整體性、格局性、歷史性變化,才使我們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贏得主動、保持定力。可以說,自主創新是進入新時代極具遠見的前瞻性戰略,是中國應對當今世界變局的一個非常漂亮的方案。


黨的十九大報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過去十多年科技創新的探索正是如此。


記得當年制定《規劃綱要》的時候,大家在思考一個問題:在當今世界格局中國怎么發展?國際上一些人比較悲觀,認為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發展中國家未來發展沒有出路、沒有前途。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成功,給出不同凡響的回答,也給發展中國家以極大啟示。實踐證明,發展中國家是能夠按照自己的實際推動科技創新的,而且在不太長的時期內可以取得巨大成就,并贏得屬于自己的未來發展空間。


重大專項:遠見與部署


近兩年,思考面對未來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大家非常關心如何發揮制度優勢、實現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實際上,《規劃綱要》確定16個重大專項就是一次積極探索。當時確定16個重大專項,聚焦在信息、生物、資源環境、人民健康、國家安全等重要領域,關注事關全局和長遠的科技難關,以及關鍵領域核心技術,要通過局部突破帶動相關領域整體能力躍升,培育戰略新興產業。重大專項涉及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能源環保,幾乎把當今世界科技競爭前沿全部進行了部署。這是極富遠見的戰略部署。


不久前,有關方面組織對重大專項進行評價,結果是4個字:成就斐然。重大專項確定的目標大部分都完成了,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先進制造技術領域取得跨越發展,由此也帶動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新能源、核電、5G等一批國家產業名片開始形成。在組織機制上,重大專項與國家重大工程、科技項目直接相關,充分發揮市場、企業的牽頭作用,加強產學研的合作,這些探索在新時代非常有價值。


面對未來:科技發展新方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面對未來,中國科技創新、科技發展和改革,也處在一個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新方位,突出創新引領發展,發揮先發優勢引領性發展,這是國家創新發展的總體思路。


在科技發展成就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中國科技事業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我國科技創新步入以跟蹤為主轉向跟蹤和并跑、領跑并存的新階段。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提升科技創新系統能力,切中我國科技發展要害。中國科技發展有巨大進步,但根本問題是系統能力不行,如ICT行業“缺芯少魂”,工業“四基”薄弱,都屬于系統能力不行。因此,提升科技系統能力,是中國科技今后相當長時間的核心命題。以此為中心,要優化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總體布局。對科學布局、技術布局、創新布局、產業布局、體系布局、人才隊伍布局等,都要宏觀統籌考慮。


需要特別關注的戰略重點,一個是提升原創能力。原創能力包括基礎研究、原創性前沿技術、原創性產業和產品。迫切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實現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為國家長期發展奠定科學基礎、技術基礎;另一個是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中國曾經有過悠久燦爛的科技文明成就,但從明清以后開始落后了。新中國成立、特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許多重大科技成就,但總體上仍是跟蹤學習。


令人振奮的是,進入新世紀,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短短十多年,現在明確提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搶占科技競爭先機,發揮先發優勢,引領性發展。這是科技創新戰略的重大跨越。近兩年,國家高度關注科技前沿發展動向,積極部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引領性技術。例如,2017年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戰略目標: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這種氣魄何等了得!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定不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科技現代化治理問題也擺在我們面前。目前,科技管理體制、創新體系能否適應躋身世界創新型國家前列、創新強國需要,很多問題有待我們深入研究,共同去推動科技改革,仍是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講法,我國正處于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這是重大機遇。面對世界變局,中國只有一個思路:走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最要緊的,一是堅持創新,二是深化改革。


 (本文系本報實習記者閆萍根據演講速記整理,并經本人閱改)

大變局與中國自主創新

圖文簡介

作為《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編制過程的親歷者之一,全國科技振興城市經濟研究會理事長胥和平日前在MSTA大家系列科技講座第四期活動中進行了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