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我們通常稱之為香樟。說起它,我腦子里浮現的是嚴島神社的海中大鳥居,守護上海街道、公園、小區和校園的行道樹,大學植物學課堂上講師教授的離基三出脈,以及每年夏末滿地的紫黑色果實。
今天把這些記憶碎片串聯起來,香樟的整體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海水泡不爛的木頭 今年三月中旬,我去了一趟日本廣島,為了追逐那早春盛放的櫻花。結果由于寒潮反噬,宮島上的櫻花全然還在睡懶覺,3天時間我只能圍著海中的大鳥居來回轉。 嚴島神社的大鳥居舉世聞名,它處于潮灘之中,每天都要經受海水的侵蝕,但千百年來仍屹立不倒。我回國之后做了一些功課,發現除了定期的檢查維修工作之外,香樟也功不可沒。 大鳥居的形制為兩部鳥居,細心的朋友會留意到,除了嚴島神社,日本但凡是建造在水中或者是海中的鳥居,絕大部分都是兩部鳥居。 兩部鳥居又叫四腳鳥居,由兩根粗壯高聳的主柱和四根橫跨在主柱兩側的、粗短的輔柱構成。這樣從結構上就極大地增加了鳥居的穩定性,不然一個巨浪打來,肯定人仰“鳥”翻。 再者,長期浸泡在水中,木材很容易就腐壞了,怎么辦?鳥居的主柱采用的是整根的香樟樹干,輔柱則是日本柳杉,這兩種木材都有一定的防腐防潮功能。古代西日本造船需要的木材,大多數是由香樟制作而成。并且在日本,香樟也是一種具有神性的樹木,大的神社都會標配一片神圣的禁林。通常香樟在禁林中處于主角地位。 香樟的香,樟腦味兒 香樟學名是 Cinnamomum camphora,樟科樟屬的常綠喬木,原產于亞洲東部溫暖地帶。它們能長到40多米高,直徑2米,木材質地細密,防腐抗蟲。除了株型優美,它們也算是優良的建筑木材了,當然制作小件家具也可以。 香樟的一個“香”字恰如其分,把它們葉片揉碎了,可以聞到一股略微辛辣的香氣。這是因為樟樹含有一種叫俗名樟腦的萜類有機化合——對,就是制作樟腦丸的樟腦。這種無色透明的物質可以有效驅趕衣魚等蛀蟲。小時候奶奶家的衣柜里,都會放上幾粒白色的樟腦,用來防蛀。久而久之,衣服上也會沾染上一股淡淡的樟腦味。 不過由于成本問題,現在的樟腦丸大多數不含天然樟腦,而是用對二氯苯制作而成。此外,紅花油、驅風油、萬金油等一些外用清涼藥品,成分也大多含有樟腦油。除了防蟲,據說還有止疼止癢的功能。 樹才輩出的樟科 我們常吃的鱷梨,制作線香用的紅楠,作為調味品的肉桂和錫蘭肉桂,室內觀賞用、原產于中國臺灣蘭嶼的蘭嶼肉桂,以及同樣作為行道樹種的陰香,都來自樟科這個大家族。可以說樟科植物一定程度上承包了我們的吃喝賞玩,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伙伴。 香樟樹下,鳥屎成片 香樟的花很小,沒有觀賞性,即便白色的小花組成圓錐花序,也不是很惹眼。倒是紫黑色的果子,一直給人一種小漿果的感覺,直到用力一踩,隨著啵的一聲,里面的種核破裂,才讓我發覺原來它們是核果。 相信我,無聊的時候踩香樟果,不僅能解悶,還會上癮,堪比捏泡沫墊。 記得每年夏末,學校的香樟迎來了果期,果子掉得一地都是。香樟的果子人不能吃,卻是鳥兒的最愛之一。每每到果期,但凡有香樟的地方,地上都有可怕的鳥屎陣。如果在這里停車的話,咳咳,你的洗車錢…… 開給蟲子的庇護所 在樟樹葉表面的側脈和主脈的交匯處,有兩個突起的部位,從葉片腹面看,可發行有向下凹陷的開口(孔),非常微小,在掉落的老葉上,可以比較明顯地觀察到。 這個孔有個專門的名字表示,叫腺窩(domatia),原文來源于拉丁語,意為“小屋”。或者還有個很高端的詞,叫蟲菌孔。這個結構并非是香樟特有,咖啡、小葉欖仁等植物都有這種構造。 蟲菌孔非常有趣,它們的成因不是蟲子的啃噬,更不是外部不良因素的刺激,而由植物主動地、特意地給某些小蟲子“造”的,以作為蟲子們的棲身之所。 不同植物的蟲菌孔形態各異,著生部位也不盡相同。樟樹的蟲菌孔位于葉脈中,猶如針孔般細微;野牡丹科的某些物種,蟲菌孔位于葉柄連接葉片的部位,且顯著膨大;而茜草科的蟻巢玉,蟲菌孔發生在樹干上,高度膨大,狀如蟻巢,當然里面棲息的也是特定種類的螞蟻咯。 那為啥植物要給蟲子們提供免費住宿呢? 很簡單,以香樟為例,它們的蟲菌孔里面住的是一種肉食性的螨蟲。肉食螨蟲行動敏捷,專門捕獵危害植物的植食性螨蟲。還有些時候,螨蟲會吃掉植物體上的真菌,降低植物被真菌感染致病的幾率——這是互利共生的典型案例。但在某些情況下,薊馬等小型蟲類也會強占蟲菌孔,把別人趕出去,作為自己的小窩寄住。 所以,香樟既可以作為行道樹,又能給與世界遺產——嚴島神社的大鳥居強有力的支撐,而在微觀世界里,它也通過特殊的結構,給人們講述了精彩絕倫的自然演化故事。平凡的香樟,也是了不起的香樟。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5年第340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進擊的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