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由“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國圖講壇、新華網科普頻道主辦的“打造‘無廢城市’,讓廢物變資源”講座在國家圖書館學津堂開講。

活動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專家委員會主任杜祥琬為現場觀眾詳細介紹建立“無廢社會”的目標,并闡述了固廢資源化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無論在工業生產過程中,還是在日常生活過程中,都會有大量的固體廢物排出,如果不進行妥善處理利用,不僅將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對資源造成極大浪費,還會對社會造成惡劣影響。“‘固體廢物’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是可以資源化利用的。”在杜祥琬看來,眼下,我們面臨著如“垃圾圍城”“垃圾圍村”等環境問題,建設“無廢社會”,是生態文明建設內在要求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利抓手,其潛力和潛在效益巨大。

“‘無廢城市’并不是沒有固體廢物產生,也不意味著固體廢物完全資源化利用。”杜祥琬介紹,“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也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

建立“無廢社會”并非我國獨有愿景,事實上,這也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規劃目標。如日本持續推進建設循環經濟社會基本規劃,歐盟委員會先后發布了“邁向循環經濟:歐洲零廢物計劃”“循環經濟一攬子計劃”等措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國家建設“零廢棄”社會的做法也為我國建設“無廢城市”提供了寶貴經驗。

2019年4月底,11+5“無廢城市”試點確定。11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分別為廣東省深圳市、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安徽省銅陵市、山東省威海市、重慶市(主城區)、浙江省紹興市、海南省三亞市、河南省許昌市、江蘇省徐州市、遼寧省盤錦市、青海省西寧市。此外,將河北雄安新區(新區代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代表)、中新天津生態城(國際合作代表)、福建省光澤縣(縣級代表)、江西省瑞金市(縣級市代表)作為特例,參照“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一并推動。杜祥琬說,當前我國固體廢物產生和利用現狀與未來“無廢社會”所要求的市場發展需求及行業發展的預期,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需要長期探索與實踐。“無廢城市”是“無廢社會”的第一步,建立“無廢城市”試點,是為了探索構建固體廢物分類資源化利用體系,系統總結試點經驗,在全國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無廢城市”建設示范模式。

杜祥琬表示,要實現固廢處理市場的正規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全民的參與。由“無廢城市”走向“無廢社會”是美麗的事業,更是艱巨的事業。他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有思想準備去克服各種困難,不厭其煩、百折不撓地付出心血與智慧,并用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奮斗讓“無廢社會”走向現實。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建設“無廢社會” 突圍垃圾圍城

圖文簡介

在杜祥琬看來,眼下,我們面臨著如“垃圾圍城”“垃圾圍村”等環境問題,建設“無廢社會”,是生態文明建設內在要求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利抓手,其潛力和潛在效益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