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蠶是我國重要的經濟昆蟲,幾千年前,野桑蠶被人們選中,經過長期的馴化、選育以及改良,家蠶的繭絲產量和質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逐漸適應了被人類馴養的生活方式——逐步失去了野外生存能力,成為完全依靠人類生存的昆蟲。

?

?

由于完全受人類支配,家蠶在馴化過程中分化出大量具有不同表型特征的品系,如斑紋(普斑、虎斑、素蠶)、繭色(白繭、黃繭、綠繭)、眠性(蛻皮次數,三眠蠶、四眠蠶)、化性(一年中生長的代數,一化、二化、多化)等。不同的品系之間蠶絲產量也有明顯差異,尤其是用于蠶絲生產改良品種和普通的地方品種之間。

蠶的一生要經過蠶卵—蟻蠶—蠶寶寶—蠶繭—蠶蛾五個階段,共40多天的時間。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寶寶是黑色的,身上長滿小細毛,有點像螞蟻,所以又被稱為蟻蠶。蠶出生兩三個小時后就會開始不停吃,隨著不斷長大,會逐漸變成青白色。從蟻蠶到第一次蛻皮為第一齡,以后每蛻一次皮,增加一齡。蛻過四次皮后,到達五齡,就開始縮食、絕食,體色越來越淡,胸腹部趨向透明,五齡結束后,就能開始吐絲結繭了。

據統計,1000條蠶從出生到吐絲結繭,要吃掉20千克的桑葉,而吐出來的絲,卻只有500克左右。蠶絲由兩條纖維并排構成,每條纖維的中心是“絲素”,在絲素周圍包著一層“絲膠”。無論絲素還是絲膠,它們的化學成分都是蛋白質。這是因為當蠶吃進桑葉以后,它肚子里的消化液與各種酶開始分解桑葉,桑葉的蛋白質、脂肪、糖類和礦物質被吸收了,而纖維素等被排出去,變成蠶糞。

在蠶的肚子里,吸收進的“原料”又繼續被特殊加工,制成了絲氨酸、甘氨酸、酪氨酸等基酸。然后,這些氨基酸通過蠶體內特有的代謝關系被制成了絲素、絲膠等蛋白質。

蠶絲制品穿著冬暖夏涼,柔軟舒適,這和蠶絲的結構密不可分。蠶絲的中空結構使得蠶絲能夠及時吸收水分,當人體溫較高并排汗時,汗液透過蠶絲被蒸發,吸收人體的熱量,人便會感到涼爽;冬天溫度低時,蠶絲被便如同“雙層玻璃”般起到良好的保溫效果。

古詩里面說“春蠶到死絲方盡”。其實不然,蠶吐盡絲后并沒有死去,而是在“作繭自縛”中蛻變成了蠶蛹。蠶蛹雖小,但卻是藥食俱佳之品。

蠶蛹營養豐富,屬動物蛋白質,多為球蛋白和清蛋白,易消化吸收,在人體利用率較高,含氨基酸達8種之多,微量元素也很豐富,是高鈣高鎂的食物。蠶蛹還含甘油、卵磷脂、甾醇類、酚類化合物以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有益于嬰幼兒骨骼和大腦發育。此外,蠶蛹還含有豐富的甲殼素,其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強化肝臟等功能。

蠶的價值正在不斷被人們所發現,各個階段的廣泛用途正是最好的表現。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大有用處的蠶

圖文簡介

幾千年前,野桑蠶被人們選中,經過長期的馴化、選育以及改良,家蠶的繭絲產量和質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逐漸適應了被人類馴養的生活方式——逐步失去了野外生存能力,成為完全依靠人類生存的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