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感覺,天氣預報明明是32℃,但體感溫度卻不止于此,這是為什么呢?

?

?

其實,有這樣的感覺主要是因為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不同所造成的。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環境、濕度、風速、日射、著裝顏色、體質、城市“熱島效應”等,但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濕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濕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會感覺比較干爽。三是風速,一定的風速會使人感覺到空氣在流動,身體散發出的熱量都被吹離體表,即使溫度較高,但仍會感覺比較干爽。四是輻射,太陽直接照射到人身上會使人體溫度升高,如果在樹蔭底下或遮陽棚下,感覺與太陽直接照射就完全不一樣,一般陰天與晴天人的體感溫度相差4℃至6℃,甚至更大。同時,地表輻射也是如此,地表溫度高,向外散射的熱量大,如太陽照射下的水泥地面與比較涼爽的水體或濕地,體感溫度也大不一樣。

另外,研究還表明,人體對熱的上限溫度為32℃,適宜的相對濕度為30%至80%。多種氣象要素綜合作用,溫度17℃至25℃,濕度30%至60%,風速2米/秒至4米/秒左右,這是人感覺最舒服的天氣。

隨著科技的發展,在原有體感指數的基礎上,氣象局還推出了“人體舒適度指數”,該指數除了考慮氣溫、濕度、風等常規氣象要素對舒適度的影響外,還考慮到城市邊界層內的多種物理和化學成分對人體健康的綜合影響,比如反應性氣體、紫外輻射、水汽以及它們在邊界層內的相互作用和演變特征,更加關注環境對人體所產生的影響。

一般來說,人體對外界溫度變化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可以借助體溫調節來保持平衡。但人體的調節是有一定限度的,當環境溫度過高時,就可能影響到人的體溫調節功能,導致人出現中暑和熱疲勞。因此,在悶熱天氣中飲食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欲為目的。氣溫升高,人體出汗量會隨之增加,要記得及時補水,同時還應采用其他降溫措施加以輔助。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

圖文簡介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感覺,天氣預報明明是32℃,但體感溫度卻不止于此,這是為什么呢?其實,有這樣的感覺主要是因為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不同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