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rk Changizi

編輯:Jacqueline Shawn

熨衣服和玩滑翔有什么共同點嗎? 恐怕很少。不過,二者有一點倒是共通的—— 不是人類生來就應該做的事 。同樣,現代文明中的諸多行為,我們雖已習以為常,但它們卻和上述兩件事情一樣,并不是我們 “應該” 做的。

排在我們 “應該” 做的事這個榜上的,頭一件便是 語言和音樂,這兩樣事情也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 語言是人類實用行為的精華,也是我們能統治地球(也許還有月球)的關鍵;而音樂無疑是藝術的頂峰。

圖片來源:pexels.com

語言和音樂復雜得令人難以置信,而我們居然可以在很小的年紀便能學會它們。正是通過這一點,我們得以認定,這兩種行為是人類生來就該做的。也就是說, 我們的大腦演化出來,就是玩語言和音樂的料 。

但是,萬一我們會錯意了呢?萬一事實是,語言和音樂不是必然會發展出來的呢?我們每天說那么多話,花那么多時間聽音樂,但其實這對人類來說,就像魚飄在空中一樣不自然,又將如何呢?

圖片來源:pexels.com

我認為,其實,語言和音樂并不屬于人之為人的特征。人類之所以能言語、會音樂,絕非自然選擇之下演化出的結果;我們長出了能使用語言和音樂的腦袋,并不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在生物演化的過程中慢慢開發出這些功能的。原因恰恰相反,是語言和音樂歷經數千年的 “文化演化”,才終能為我們所用。

換句話說,不是我們的大腦 “為了” 能說能唱而不斷 “升級”;而是 語言和音樂自身不斷改變,才能在人類的神經系統中能順利地運行。

但是,究竟該怎樣論證這一觀點?如果語言和音樂自己變得適用于毫無語言和音樂天分的大腦,那么它們到底是怎么演化的?

首先 ,語言和音樂必須得具有自然界中聲音的特征。 也就是說,人類的聽覺系統在演化過程中,變得非常善于處理來自于自然界的聲音,語言和音樂必須得模仿這類自然之聲,這樣才能充分利用我們的大腦。

語言和音樂也的確這樣做了。 對人類來說,最重要的聽覺刺激有以下兩類: (1) 物體(最常見的是固體)發出的聲音,(2) 人發出的聲音。 研究中,我證明了人類語言和音樂中所運用的聲音,分別來源于這兩個領域中的特征聲音 [1]

[左]《視覺大革命》,[中]《駕馭大腦:語言和音樂如何模仿自然并將猿人轉變為人類》及作者 Mark Changizi 近照 (圖片:Rensselaer / Mark McCarty,via changizi.com)

自然界中的音高變化,主要表現為 多普勒效應 。發聲體(即波源)朝著觀察者移動時,觀察者聽到的聲調會變高;而發聲體背離觀察者移動時,觀察者聽到的聲調會變低。通過分析聲調變化,觀察者能聽出發聲體相對于自己的運動方向。一系列證據表明 [1] ,在音樂適應文化的演化進程中,音樂旋律逐漸演變為類似于人聽到的、其他人相對自己運動時發出的聲波頻率(通常以夸張的形式呈現出來)。可以理解為,音樂逐漸演變為類似于人發出的聲音。

首先,考慮到發聲者的聲波頻率范圍固定,也就是說,發聲者朝向觀察者移動時,觀察者聽到的聲音有個最高頻率;反之,則有個最低頻率。那么音樂的音高也保持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嗎?通常是這樣的。而且,在音樂里,還有個專門的詞來代指這個范圍——“音域”。

圖片來源:pexels.com

舉個例子。聲源相對移動速度越快,音域便越寬,如果音樂旋律 “盡力” 讓自己聽起來像人發出的聲音,從而讓聽覺系統 “想象” 出這樣的聲音來,那么,是不是音樂節奏越快,其音域也越寬呢? 也就是說,是不是節奏更快(每秒的拍數越多)的音樂,它的音域越廣? 需要注意,對于音樂的演奏者來說,他們肯定希望節奏快的音樂,音域更窄,而不是更寬! 但是,我們發現,事實上,節奏快的音樂常常音域也更廣。這就好像,聽者會覺得旋律是聲源對自己的相對運動。

簡而言之,研究的初步結論是, 人類的語言聽起來像是固體發出的聲音,而音樂聽起來則像是人發出的聲音!

要是語言和音樂真的不是人類演化出來該做的,那么得出這么個結論是意料之中的事。語言和音樂有 “非自然” 的特征(即并非通過自然選擇產生),然而諷刺的是,暴露出這一蛛絲馬跡的,正是它們極為自然的特征(即它們的特征和自然界的聲音是一樣的)。

圖片來源:pexels.com

我們還發現了另一種并非人類 “注定” 擁有的本質——閱讀。人類學會書寫的時間并不長(盡管最近有證據表明,最早的書寫行為可能出現在 3 萬年前),所以我們的大腦不可能特化出閱讀機制,但閱讀卻像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2] 書寫行為很巧妙地 “駕馭” 了我們的大腦,因為它在適應人類文化的演化中,自我改造得很成功,使自己看起來很 “自然”,特別是它具有自然場景的輪廓特征——空間感。

我的研究表明,語言和音樂跟閱讀一樣,并不是人類生物學特征。那么,我們并不是必然會開口說話,也不是一定要聆聽音樂的,這些竟然根本就不是人類的本質特征。

或者,這些至少不是我們最初以智人這個物種的形象出現時的本質特征。不過,無論語言和音樂是否算人類演化角度的本質的一部分,它們確實是我們成為當今人類的核心特征。現代人類跟原來的智人畢竟相去甚遠。

那么,到底怎樣才能被稱為人類?

與智人相比,我們生活的環境非常不同。我們的生境里充滿了文化產品,其中兩項重量的產品便是語言和音樂。這些文化產品的使命便是利用我們的大腦中的原始能力,并將它們改造成如今這樣。

今日的人類遠非往昔的智人。 人類是自然催生的一種全新的生物,一部分成于自然選擇,另一部分來自文化的演化。

 

排版:毛毛

參考文獻:

[1]    (1, 2) 論證見作者著作《駕馭大腦:語言和音樂如何模仿自然并將猿人轉變為人類》(Harnessed: How Language and Music Mimicked Nature and Transformed Ape to Man )。

[2]    論證見作者著作《視覺大革命》(The Vision Revolution )。

 

 

人類生來就應該做的事是什么?語言和音樂是注定會出現的嗎?

圖文簡介

我們的大腦演化出來,就是玩語言和音樂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