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性,是良好的科研素質之一。無論什么科研方法都旨在 或從各種程度上 傳達客觀的科學知識。但是如何達到客觀呢?客觀性不僅僅需要恰當的科研方法,還需要團隊合作。
客觀,究竟指的是什么?我們所說的客觀性究竟指的是什么?也許比較一下“客觀”和“主觀”,更有利于我們剖析這個問題。
如果我提出“《勝利之光》是有史以來最好的電視劇!”,你也許同意,也許反對。然而,你還可能指出該觀點看起來是一種錯誤的論斷,它似乎在誤導人們相信絕對真理(非對即錯)價值觀的存在。
為什么?因為世界上似乎不存在什么是史上最佳電視劇這個事實,這僅僅是存在于我的頭腦、你的頭腦或者其他人頭腦中的一種 主觀判斷 。它并未指出一項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事實,更多的是我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個經驗或評判。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你在這個世界上的經驗或批判和我的相同,這僅僅是對最佳電視劇的個人觀點而已。
當然,個人的主觀經驗是認識這個世界的首選,因為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并體驗著這個世界。然而,這些并不是你可以獨立驗證的,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事實。這就意味著,如果你想知道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你就必須采納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另外,社會學家和民意調查員正非常努力地從民眾的主觀經驗中總結客觀事實,試圖量化民眾對電視劇、政治參選人、或薯片味道的評判。
通常來講, 我們依靠科研傳達的是更加重要的知識,而不是個人觀點 。我們希望科研能夠為我們探索出一系列關于這個世界的、游離于我們腦海之外的客觀事實。這帶給我們對“客觀”這個詞的一種理解:“這個世界究竟是怎樣的”(與僅僅研究“這個世界看起來是怎樣的”恰恰相反)?
圖片來源:pixabay
對“客觀”這個詞的另一種理解加大了它與“主觀”的反差: “客觀”是指任何人皆可發現且獲得相同認識的東西。 我們正尋找這樣一些其他人亦可發現的事實,并努力做出合適的論斷,而且這些論斷的真實性能夠被他人獨立驗證。這些發現或驗證工作通常是通過感官或其它方式來開展的,因此我們也許需要修改對“客觀”的理解,即客觀是任何人通過合理的、功能良好的感官發現,并取得相同認知的東西。
科研方法,讓不客觀靠邊兒站“客觀”的兩種不同含義之間存在關聯,這引發了人們對科學的一些訴求。
隱藏在科學背后的一大思路就是仔細觀察我們的世界,從而為我們帶來關于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的各種知識。這看起來是非常顯而易見的,但并非總是如此。
文藝復興之前,被人認可的通往知識之路很少,而且通常介于以下幾種方式:宗教典籍、神意的解讀、行業協會所傳播的實踐知識。如果你不能觸及宗教典籍并自身閱讀,或者無法獲得神職人員對神意的卜算,或無法成為行業協會的成員,那么你不得不依靠他人來獲取你所需的知識。
圖片來源:pixabay
拋棄知識傳播的中間人,運用感官和理性判斷追求真理,是一次激進的、民主化的運動。然而,即使具備了利用感官和理性判斷的能力,你仍然需要區分事物的固然本質和你對事物的主觀認知。
科學方法有助于此,當然,這還取決于你對科研方法的認識。下面是ScienceBuddies網站對“科研方法”的典型詮釋。 科研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提出問題
•背景研究
•建立假說
•通過實驗來檢驗你的假說
•分析你的資料并得出結論
•就你的研究成果進行交流
同行交流,讓不客觀蹲墻角除了上面列出的最后一點,這個詮釋使人認為可以憑一己之力來開展科學研究并構建你自己的知識篇章。你可以自主決定你想要了解世界上的哪些知識、自主確定研究策略并加以實施,從而獲得比過去更多的知識。
但是,即使知曉了有益的科研步驟,科研方法也并非是一臺知識發生器。 進一步講,科研方法并不是一套你可以獨自創造客觀知識的程序。該程序只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步, 你需要他人幫助共同探索客觀的知識。
現實情況是,我們在與他人分享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時,由于雙方對這個世界的主觀印象不同,我們將會發現客觀事實和主觀印象之間的差異。其實,人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并不相同,比如,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勝利之光》;并非所有人都覺得剪刀石頭布游戲有趣;并非所有人都討厭蘆筍的味道;并非所有人都覺得66型野馬汽車很酷。
圖片來源:pixabay
但是,如果你對世界的認識僅僅局限于自身的所見所聞,而不和他人交流分享,你怎么可能知道你在這個世界上獲得的經驗哪些事客觀的,哪些是主觀的呢?
如果你的世界僅限于自我,也許上述的這種區別不會成為問題。然而, 依靠和他人的互動,你的經驗可以捕捉到游離于腦海之外的、關于這個世界的本質特征。 說得更清楚些,我們并非僅僅需要他人幫助來甄別日常的“價值評判”,譬如什么使人感覺良好?什么東西很難吃?什么是最好的相冊?等等。
可是,我們的感覺器官也可以具有欺騙性,它所傳達的感官信息可能受個人期望和個人既往經歷的影響。但是,如果我們能與他人的認知進行對比,用他人的感官來認知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相同事物,我們將會獲得更好的機會來解答經驗中哪些部分是受其自然本質特征驅動的、哪些部分歸咎于簡單的主觀認識。
將我們的認識與更多的人進行對比,會使我們更容易獲得大家都能看到、聞到、聽到或感覺到的認識。在主觀經驗大相徑庭的人群中尋求共識,并不能保證廣為贊同的認識一定能夠反映世界的真相,但這確實比獨自冥想更加容易獲得真知。
圖片來源:pixabay
即便教科書重點羅列出的、不同版本的科研方法使你看起來可以獨自開展科學研究,但真正的團隊科學實踐得出的知識結論會更加客觀。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是非常有意義的。
真正體會到這種觀點的例子之一就是: 可重復性試驗。
圖片來源:pixabay
如果你對外宣稱自己通過特定的試驗裝置得到了可觀察到的實驗結果,那你首先需要闡明通過這種試驗裝置,不止一次得到相同的結果。
更重要的是,你希望任何人通過這種試驗裝置,無論她在哪間試驗室,均能獲得該試驗結果。除非該實驗結果經檢驗證實為“堅不可摧”,不然總會有人擔心你觀察到的那些令人激動的試驗結果可能是因為設備故障,或標簽出錯的化學試劑造成的;而或是因為你的雙眼欺騙了你。
如果他人能夠按照相同的試驗步驟得出相同的試驗結果,你的試驗結果則更客觀。此外,同行審查,也是基于團隊協作的科研實踐的另一個重要元素。
作者:Janet D. Stemwedel
編輯:ifengtao
排版:小爽
題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