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珩
編輯:小柒
“你有煩惱嗎?”如果用這個問題隨機采訪路人,恐怕很少有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沒有”。事實上,現代人的生活舒適度和便利度比起從前,已經有了大幅的改善和提升,但煩惱這種事兒卻總像韭菜一樣,割完一茬兒,新長一茬兒……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圖片來源:李宗盛、周華健、任賢齊《最近比較煩》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一種叫做 “感知偏差” 的心理因素在作怪。
“感知偏差”(perception bias),顧名思義,是由外界環境感應帶來的意識偏差。 換句話說,就是本來對某種概念有了明確的認定范圍,當屬于這個概念范圍的事物大幅減少時,人們就會把一些概念范圍之外的東西歸并進來。
舉個簡單的例子,下圖中,你認為幾號是成熟的香蕉?
圖片來源:blogspot
這也許并不難分辨,5-7號都是成熟的香蕉。
那么,如果將5-7號去掉再進行一次判斷呢?
看著這張圖,你是不是會隱約覺得,3和4也應該是熟香蕉了呢?
圖片來源:blogspot
這就是因為在判斷的時候,人們會考慮到了成熟香蕉的數量,當屬于“成熟”范疇的香蕉數量減少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將 原來排除在“成熟”范圍之外的香蕉歸類到“成熟”范圍中 。
同理,假如這些香蕉代表你的煩惱,之前的煩惱等級是從5開始的,可是當5-7這些“煩惱”被解決之后,原本算不上煩惱的3就會變成新的煩惱闖入你的生活。
為了證實這種 “感知偏差”對人們判斷力的影響作用,來自哈佛大學的David Levari等人專門做了一系列的研究 [1] 。
人們對具象事物的感知偏差
他們給志愿者們準備了一系列從藍色到紫色排布的卡片,示例如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接下來,志愿者們需要做的就是“看圖辯色”,挑出自己眼中的藍點。
第一輪測試了 200次,志愿者們都能準確找到藍點。在第二輪試驗里,研究人員偷偷對點圖做了手腳—— 他們故意減少了藍點的數量,再讓志愿者們進行判斷。
經過新一輪200次的測試后,大家的判斷與第上輪結果出現了很大的偏差—— 他們普遍把很多紫色的點認定成藍色 。這就證明了當人們習慣了藍色點的存在,當它變少了,人們就會用紫色填補藍色的空缺,保持藍色數量上的平衡。
這項試驗中還有個有趣的地方——即便研究者明確告知志愿者藍色點的數量減少了,或者獎勵找藍色數量少的志愿者,他們還是會固執地把紫色的點認成藍色??梢?ldquo;感知偏見”影響之深。
看到這里你也許會想:藍色和紫色本來也沒有鮮明的界限,找錯了也很正常吧。換成復雜的圖像,估計就不會出錯了?
這樣想就太低估“感知偏差”的影響力了。
完成了簡單的“藍點”測試,研究者立刻找來了更復雜的圖片來驗證這一觀點——他們給這些志愿者又展示了一系列電腦合成的人臉。示例如下圖:
(這組面孔威脅等級分別為1, 10, 20, 30, 40 50, 60。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實驗中志愿者們會挑出他們眼中有威脅性的面孔。在第一輪測試中(共重復200次),志愿者們對于看到的面孔是否有威脅做出了基本判斷。這時研究人員又大量減少了威脅等級高的面孔數量,再次讓志愿者們進行判斷。
果然,在新一輪測試中,志愿者將之前認定的很多中性面孔判定成了具有威脅性的面孔。
這就說明,即便是換上復雜的圖片,“感知偏差”也還是同樣適用。
人們對抽象事物的感知偏差
然而脫離了視覺的直觀感受,人們對于完全抽象的概念會產生“感知偏差”嗎?于是,研究者又做了關于抽象概念判斷的一個實驗。他們請志愿者扮演審查者的角色,并向他們展示了240份科學研究提案。這些提案依次從非常符合道德過度到非常不道德,志愿者需要判斷哪些提案可以采納。
在進行了48次實驗后,研究者“故技重施”,減少了不道德提案的數量讓志愿者再進行一輪判斷,這樣一來, 志愿者們會把之前一些能夠接受的“道德邊緣”提案也劃到被拒絕的行列中。
這幾項實驗都說明,即便人們已經意識到周圍條件發生了變化,還是會因為對概念數量的執念而產生“感知偏差”,不能自已。
研究者提出,這種心理現象可能從某種意義上解釋了社會中“悲觀主義”存在的原因。 盡管現代社會在解決貧窮、教育和暴力等社會問題上在取得不斷的進步,不少人還會感到糟糕,因為原本“糟糕”的事情變少了。
圖片來源:pexels
“煩惱”是層出不窮的,因為人們無意識下的“感知偏差”,生活中“糟糕”的事情從來也不會缺席。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也許會更容易接受這些煩惱,意識到世界其實很多時候并不像“腦補”的那么糟糕。
圖片來源:pexel
作者名片
排版:小爽
題圖來源:pexels
參考文獻:
[1] David E. Levari. et al., Prevalence-induced concept change in human judgment. Science,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