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幾乎每天都在和“數”打交道,生活中常常涉及到與“數”相關的各種問題。但你知道“數”是怎樣產生, 又是如何發展成為今天的樣子的嗎?
“數”究竟產生于何時,由于其年代久遠,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數”的概念和計數方法在文字記載之前就已經發展起來了。根據考古學家提供的證據,人類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經采用了某種計數方法。
原始時代計數
原始時代的人類,為了維持生活必須每天外出狩獵和采集果實,但有時他們滿載而歸,有時卻一無所獲;帶回的食物有時富余,有時卻不足果腹。生活中這種數與量上的變化,使原始人類逐漸產生了“數”的意識。在那個時候,他們開始了解有與無、多與少的差別,進而知道了一和多的區別,然后從多到二、三等單個數目概念的形成。
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用小石子檢查放牧歸來的羊的只數;用結繩的方法統計獵物的個數;用在木頭上刻道的方法記錄捕魚的數量等等。這些原始的計數方法表明:人類很早就產生了一一對應的思想。
羅馬人計數
大約在兩千五百年前,羅馬人還處在文化發展的初期,當時他們用手指作為計算工具。為了表示一、二、三、四個物體,就分別伸出一、二、三、四個手指;表示五個物體就伸出一只手;表示十個物體就伸出兩只手。當時,羅馬人為了記錄這些數字,便在羊皮上畫出Ⅰ、Ⅱ、Ⅲ來代替手指的數;表示一只手時,就寫成“Ⅴ”形,表示大指與食指張開的形狀;表示兩只手時,就畫成“ⅤⅤ”形,后來又寫成一只手向上,一只手向下的“Ⅹ”,這就是羅馬數字的雛形。之后為了表示較大的數,羅馬人用符號C表示一百,用符號M表示一千,用符號L表示五十,用字母D表示五百。若在數的上面畫一橫線,這個數就擴大一千倍。
十進位位值制記數法
0,1,2,……9,恐怕沒有人敢小看這10個數字,因為它們“無孔不入”,在全球擁有60多億“用戶”。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十進位位值制記數法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
國際數學家大會主席吳文俊談起古代數學,就十分激動:“中國自古就有了完善的十進位位值制的記數法,這是世界其他古代民族都沒有的?!?據了解,十進位位值制記數法包括十進制和位值制兩條原則,“十進”即滿十進一;“位值”則是同一個數字在不同的位置上所表示的數值也就不同,如三位數“111”,右邊的“1”在個位上表示1個一,中間的“1”在十位上就表示1個十,左邊的“1”在百位上則表示1個百。這樣,使極為困難的整數表示和演算變得如此簡便易行,以至于人們往往忽略它對數學發展所起的關鍵作用。
阿拉伯數字
直到今天,阿拉伯數字成為國際通用的數字。阿拉伯數字其實應該稱為印度數字,公元3世紀,印度的一位科學家巴格達發明了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由0,1,2,3,4,5,6,7,8,9共10個計數符號組成。采取位值法,高位在左,低位在右,從左往右書寫。
十個數字符號后來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被歐洲人稱為阿拉伯數字。由于采用計數的十進位法,加上阿拉伯數字本身筆畫簡單,寫起來方便,看起來清楚,特別是用來筆算時,演算很便利,因此隨著歷史的發展,阿拉伯數字逐漸在各國流行起來,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數字。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