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18世紀的歐洲,有一種比黃金更為貴重的珍寶令王公貴族們趨之若鶩,他們稱之為“白金”,他們口中的這個珍寶就是中國的“同名之寶”,瓷器。當時上流社會對瓷器的狂熱幾乎是喪失理智的,甚至當時被稱作“強力王”的薩克森王兼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不惜以600名精銳的龍騎士為代價,向普魯士國王換取了151件康熙年制作的精美瓷器。

為何瓷器在歷史上身家如此金貴?其中的奧秘,就要追溯到中國人對于水、火、土這三種自然元素的巧妙掌控。在上千年間,也只有中國人掌握著將泥土經過手工和智慧的交融并最終轉化成瓷器的秘密。

瓷器的前身,是陶器。早在一萬多年前的新時器時代,遠古先民將泥土塑成器皿,曬干之后用以盛放、加熱食物。后來人們發現這些器皿經過火燒之后,竟然變得堅固且不易透水。于是人們開始有意識地燒制這種器具,這就是最早的陶器。

然而開始的時候,制作陶器的原料大多就地取材,在不斷的試驗中,人們發現不同的泥土燒成之后的顏色和質地都有不同,這是由于泥土中礦物質等成分不同的緣故。

一個偶然地機會,人們發現了一種白色的泥土,十分細密,粘性極強,在饑荒時,常有人用此土果腹,所以叫做觀音土。當人們用這種泥土燒制陶器時,竟意外發現它的粘性和延展性極好,成器硬度也大大提高,最關鍵的是燒制后顏色十分潔白,于是以這種泥土燒造的白陶誕生了。這種土就是燒制瓷器必備的高嶺土。白陶已經非常接近瓷器,但是仍然缺少三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陶器和瓷器最主要的區別在于三點,第一,耐火度較高的高嶺土類粘土原料的發現和使用。其次,窯爐技術的進步使得燒造溫度超過1200攝氏度,燒成后堅硬密實,吸水率極低。第三,胎質表面必須覆蓋高溫燒成的玻璃質釉料。所以缺少原料、火和釉料的條件,白陶距離瓷器還有本質的差別。

隨著人們制陶經驗的豐富,人們發現控制火的溫度,可以使陶器發生變化。從最早直接使用篝火燒制,到饅頭窯、龍窯等各式陶窯誕生,人們已經開始通過控制燃燒時的空氣,提高燃燒率,控制窯火的溫度和時間。到了龍山文化后期,江南以及東南沿海一帶,人們已經可以將爐火溫度提升到1100攝氏度。這為瓷器的誕生準備好了溫床。

然而在查看窯火的時候,有工匠們發現有時陶器表面會流下一層汗珠,他們把這叫做“窯汗”,它是草木燃燒后形成的油漬,經過長期聚集,在1200攝氏度的高溫中發生化學變化,最終形成一種玻璃狀物質。起初有人認為這是殘次品,但卻有人想要刻意追求這種透明光滑的質感,于是燒陶工匠們應對客戶的需求,開始了長時間的嘗試。而正是這樣的嘗試,使陶器離瓷器又前進了一大步。

陶器燒制過程中產生的草木灰,含有堿性物質氧化鈣、氧化鉀等,在高溫下,氧化鈣加速了胎土中雜質的熔化溶解,形成粘稠的高溫液相,從而填補了胎土的縫隙,形成了一種透明玻璃體。并使得胎體密不透水。燒陶工匠們發現了草木灰的秘密,將其加水攪拌成漿,施在胚胎上,使陶器的制作有了質的飛躍。隨著釉料配方的不斷改良,更是誕生了唐三彩這樣華麗的施釉彩陶。

然而只有瓷土、高溫和釉料這三種條件同時滿足,才有可能燒制出真正的瓷器,缺一不可,在交通和通訊極不便利的古代,想要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只能靠機緣巧合。幸運的是,在東漢時期,浙江上虞的小仙壇,龍窯,瓷土和釉料恰逢時宜的聚集在了一起,誕生了迄今已知最早的真正的瓷器,完成了從陶器到瓷器的完美蛻變。隨著燒制技術的不斷進步,胎骨的質地也越來越細膩。

隋唐時代,以邢、鞏、定窯為代表的北方白釉瓷的突破是我國制瓷工藝的又一大飛躍,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擁有白釉瓷最早的國家。宋代五大官窯和十大民窯的出現,使中國瓷器瓷器呈現青釉、窯變、白釉瓷豐富多彩的局面。

景德鎮窯是后起之秀,從元到明清,逐漸集各窯之大成,青花、釉里紅、五彩、斗彩、粉彩等眾多釉彩瓷也紛紛亮相。清朝前期,景德鎮成為全國瓷業的中心,大家稱贊景德鎮的瓷器是“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

在景德鎮的瓷器中,尤以青花瓷久負盛名。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

如今,瓷器不僅僅作為餐具和日常用品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它更是以一種全新的形態得以全新亮相:服裝設計,科技產品,電力,建筑、汽車等領域,都有瓷器華麗的身影。

瓷器的出現,是中國人智慧與勇氣碰撞的必然產物,是千百年來中國在與自然的抗爭中不斷總結出的火與土的藝術,在西方,中國的英文China就源于瓷器的音譯,可見瓷器早已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征,也成了中國除了四大發明外,又一項領先世界的技術。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瓷器:自然元素的巧妙掌控

圖文簡介

為何瓷器在歷史上身家如此金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