蜣螂,又稱糞金龜、屎殼郎,分布在除南極洲之外的廣闊大陸上。大多數蜣螂以動物糞便為食,因此被人們稱為“自然界的清道夫”。
蜣螂常將糞便制成球狀,滾動到可靠的地方藏起來,然后再慢慢吃掉。一只蜣螂可以滾動一個比它身體大得多的糞球。處于繁殖期的雌蜣螂則會將糞球做成梨狀,并在其中產卵。孵出的幼蟲以現成的糞球為食,直到發育為成年蜣螂才破卵而出。
20世紀60年代,澳大利亞當地蜣螂習慣了有袋類動物的干硬糞便,對引進的大規模牛群的較稀糞便無能為力,導致農場滿是牛糞,不僅遮蓋了牧草,影響其光合作用,導致牧草成片死亡,還滋生了大量蚊蠅,嚴重影響環境衛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澳大利亞的研究團隊開展了“澳大利亞屎殼郎項目”,從全球引進了幾十種蜣郎,最終解決了文體,并減少了90%的蒼蠅。
蜣螂的辛勤工作,不僅清潔了地面,將糞便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促進了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還改善了土壤結構,增加了土壤通透性。蜣螂活動還可幫助植物傳播種子,研究發現,南非的一種植物——銀木果燈草,它的種皮會散發出一種類似糞便的氣味,能誘騙蜣螂將其滾走,從而達到傳播種子的目的。
還有研究者發現,蜣螂能夠減輕溫室氣體的排放,自然界中厭氧微生物進入露天散布的牲畜糞便內部,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甲烷,而蜣螂在處理糞便的時候,會在糞便上鉆孔,使氧氣更易進入,從而抑制了產生甲烷的厭氧菌。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