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海邊觀察會看到漲潮時,海水會涌上岸邊,淹沒沿岸的灘涂和礁巖;落潮時,海水又會悄悄退去,將原來淹沒的區域露出。海水一般一天會有兩次潮起潮落,白天漲落我們稱之為“潮”,夜晚稱之為“汐”,而在漲潮時被淹沒、落潮時露出的地帶,則稱之為“潮間帶”。

落潮時,海邊的水都到哪兒去了?大家肯定覺得奇怪,既然漲潮時海水升高,那落潮之后,這些水跑到哪里去了呢?難道憑空消失掉了嗎?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海水為什么會發生漲落的現象。“萬有引力定律”告訴我們,天體之間是有引力的,而海水漲落的現象,就是由月球和太陽產生的引潮力引起的。在天體引潮力的作用下,全球的海面會形成長軸指向天體的橢球形。由于地球的自轉,地球上某地的海面高度隨著在橢球體的不同位置而變化,形成了起伏的波動狀態,形成了潮汐現象。

由于岸線和水深的影響,在淺海區域的潮汐呈現復雜的波動狀態,對一個地點來講波峰對應的是高潮,波谷對應的是低潮。由于波谷和波峰存在壓力的差異,所以水流從波峰區域流向波谷區域。伴隨著高潮和低潮的變化,水就在波谷和波峰區域來回往復流動。所以,落潮時水只是暫時流向了低潮區域,而漲潮時又會流回來。

為什么說錢塘江涌潮極具觀賞性?世界上有很多河口都有涌潮現象,如南美的亞馬孫河、英國的塞文河、法國的塞納河、印度恒河支流呼格里河,以及中國的長江口北支、飛云江等河口,但無論是涌潮氣勢,還是涌潮的歷史文化積淀都比不上錢塘江潮。

錢塘江涌潮四季皆有,特別是農歷八月十八前后的涌潮最為壯觀。錢塘江觀潮由來已久,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關于錢塘江潮的詩賦。宋代蘇東坡曾以“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的絕句來贊譽錢塘江潮。如今,每到觀潮季節,中外游客紛至沓來,爭睹錢塘江涌潮的壯觀。

看過錢塘江潮的人無不稱奇。當潮水來臨時,極目遠眺,一條橫臥江面的白帶,伴隨著悶雷般的隆隆聲飄然而來。當涌潮臨近時,濤聲震天,白浪翻卷,一堵高2~3米白色的水墻,猶如萬馬奔騰,以5~7米/秒的速度疾馳而過,與海堤碰撞,激起10~20米高的浪花,驚心動魄。涌潮力量巨大,1953年在一次潮水越過海堤時,曾將重達1.5噸的“鎮海鐵牛”拋出10多米遠。

到錢塘江觀潮,不僅可以看到異常壯觀的“一線潮”,還可以看到兩股不同方向潮水相遇形成的“交叉潮”,甚至還可看到堤壩反射形成的“回頭潮”,這就使得錢塘江潮格外引人入勝。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潮汐:潮起潮落的壯麗景觀

圖文簡介

白天漲落我們稱之為“潮”,夜晚稱之為“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