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家喻戶曉,古代并沒有現代這樣發達的輪船,基本上都是靠風航行的帆船。那么,鄭和是如何利用帆船穿越太平洋和印度洋,達到亞洲西部和非洲東岸,然后又安全返回的呢?這一切都是季風的功勞。
最強勁的亞洲季風在不同的季節里,海洋和大陸的增熱和冷卻程度不同,隨著季節的改變有規律地運行在海洋與大陸之間的風被稱為季風。地球上很多地方都有季風,而最強勁的是亞洲季風。
亞洲季風是世界上最強勁的季風,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
第一,海洋表面的溫度變化沒有陸地大,于是產生了海陸季風。冬天大陸表面變冷,夏季又變熱,而海洋表面的溫度冬夏季變化都不大。冬季來臨的時候,大陸的氣溫比海洋低,空氣會下沉,形成冷高壓,風從大陸吹向海洋,空氣干燥而寒冷;夏季來臨的時候,大陸的氣溫比海洋高,空氣上升,風又從海洋吹向陸地,空氣溫暖而潮濕。亞洲東部位于歐亞大陸,緊挨著太平洋,這里的海陸季風比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強。亞洲南部是印度洋,海陸季風同樣很明顯。正因如此,亞洲季風才成為世界上最強勁的季風。
第二,亞洲季風除了受到海陸季風的影響,還會受到熱帶季風的影響。在南北半球有兩條信風帶,南半球吹的是東南信風,北半球吹的是北信風。在熱帶地區,信風風向的季節性改變形成的風就是熱帶季風。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南北半球的信風帶會整體向南移動,而到了夏季,陽光直射北半球,信風帶又會向北移動。所以,北半球的熱帶地區冬天會受到北信風的控制,主要吹東北風;而夏季受南半球信風的控制,主要吹西南風。由于南亞和東亞南部的海陸季風和熱帶季風是一致的,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亞洲季風就顯得更加強勁了。
第三,位于亞洲南部的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它所產生的熱力作用影響著周圍的地區。冬季的青藏高原氣溫很低,空氣會冷卻下沉,使冬季風不斷增加;到了夏季,青藏高原的空氣又熱又溫,又使夏季風不斷加強。這也給了亞洲季風強大的“助力”。
由此可見,亞洲季風如此強勁,是因為占盡了地理上的優勢。
為什么季風和信風不同?著名航海探險家麥哲倫帶領船隊從南半球駛向太平洋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在好幾個月的航程中,大海顯得非常“和善”——起初,徐徐的東南風將船隊送向西邊;后來風速減弱,讓船隊順利到達了亞洲的菲律賓群島。
其實,麥哲倫的船隊只是依靠了信風的幫助。
在南北半球的低緯度地區,分別存在著東南信風帶和東北信風帶。這種風的方向很少發生變化,年年都是如此,很講“信用”,因此被人們稱為“信風”,
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直接匯合的地方,常吹東風。假如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到達北半球,再與東北信風匯合,那么匯合的地方風速會變得很小,幾乎是靜風,帆船難以航行。
那么,信風和季風一樣嗎?答案是否定的,它們主要有兩種區別:
一是它們的形成原因不一樣,季風主要是受到海陸季風和熱帶季風的影響而形成的,信風卻與海陸分布沒有太大的關系。
二是它們的產生區域不一樣,季風主要出現在海岸兩側一定的距離內,在海洋上和內陸地區不明顯。信風在陸地、海洋和海陸交界處都有,只是海洋的信風更穩定一些。
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冬季,天氣預報總是會提到“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它會從南向北影響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并且帶來大風降溫天氣,甚至雨雪天氣。為什么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總是影響中國呢?
原來,影響中國的寒流基本上都來自于北極。由于北極的氣溫常年都很低,北極上空存在一個明顯的極地渦旋,就像巨大的臉盆一樣盛滿了冷空氣。西伯利亞位于中國西北方向的俄羅斯境內,正好處于北極冷空氣向南入侵中國的“必經之地”。
西伯利亞地區緯度較高,冬季白天時間短,由太陽輻射獲得的熱量較少,夜晚又很長,向太空散失的熱量較多,因此常年氣溫很低,冷空氣經過時又得到加強,所以西伯利亞成了每年冬季頻繁影響中國的冷空來源之地。
每年冬季,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一路南下,經過之處都會迎來一場大風降溫天氣。由于西伯利亞離海洋很遠,來自那里的冷空氣十分干燥,所以在中國西北、內蒙古及北方地區,冷空氣往往會伴隨著揚沙,甚至會帶來沙塵暴,而當冷空氣到達中國南方時,強度已經減弱,如果遇到南方的暖濕氣流,則會形成雨雪天氣。
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家喻戶曉,古代并沒有現代這樣發達的輪船,基本上都是靠風航行的帆船。那么,鄭和是如何利用帆船穿越太平洋和印度洋,達到亞洲西部和非洲東岸,然后又安全返回的呢?這一切都是季風的功勞。
最強勁的亞洲季風在不同的季節里,海洋和大陸的增熱和冷卻程度不同,隨著季節的改變有規律地運行在海洋與大陸之間的風被稱為季風。地球上很多地方都有季風,而最強勁的是亞洲季風。
亞洲季風是世界上最強勁的季風,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
第一,海洋表面的溫度變化沒有陸地大,于是產生了海陸季風。冬天大陸表面變冷,夏季又變熱,而海洋表面的溫度冬夏季變化都不大。冬季來臨的時候,大陸的氣溫比海洋低,空氣會下沉,形成冷高壓,風從大陸吹向海洋,空氣干燥而寒冷;夏季來臨的時候,大陸的氣溫比海洋高,空氣上升,風又從海洋吹向陸地,空氣溫暖而潮濕。亞洲東部位于歐亞大陸,緊挨著太平洋,這里的海陸季風比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強。亞洲南部是印度洋,海陸季風同樣很明顯。正因如此,亞洲季風才成為世界上最強勁的季風。
第二,亞洲季風除了受到海陸季風的影響,還會受到熱帶季風的影響。在南北半球有兩條信風帶,南半球吹的是東南信風,北半球吹的是北信風。在熱帶地區,信風風向的季節性改變形成的風就是熱帶季風。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南北半球的信風帶會整體向南移動,而到了夏季,陽光直射北半球,信風帶又會向北移動。所以,北半球的熱帶地區冬天會受到北信風的控制,主要吹東北風;而夏季受南半球信風的控制,主要吹西南風。由于南亞和東亞南部的海陸季風和熱帶季風是一致的,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亞洲季風就顯得更加強勁了。
第三,位于亞洲南部的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它所產生的熱力作用影響著周圍的地區。冬季的青藏高原氣溫很低,空氣會冷卻下沉,使冬季風不斷增加;到了夏季,青藏高原的空氣又熱又溫,又使夏季風不斷加強。這也給了亞洲季風強大的“助力”。
由此可見,亞洲季風如此強勁,是因為占盡了地理上的優勢。
為什么季風和信風不同?著名航海探險家麥哲倫帶領船隊從南半球駛向太平洋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在好幾個月的航程中,大海顯得非常“和善”——起初,徐徐的東南風將船隊送向西邊;后來風速減弱,讓船隊順利到達了亞洲的菲律賓群島。
其實,麥哲倫的船隊只是依靠了信風的幫助。
在南北半球的低緯度地區,分別存在著東南信風帶和東北信風帶。這種風的方向很少發生變化,年年都是如此,很講“信用”,因此被人們稱為“信風”,
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直接匯合的地方,常吹東風。假如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到達北半球,再與東北信風匯合,那么匯合的地方風速會變得很小,幾乎是靜風,帆船難以航行。
那么,信風和季風一樣嗎?答案是否定的,它們主要有兩種區別:
一是它們的形成原因不一樣,季風主要是受到海陸季風和熱帶季風的影響而形成的,信風卻與海陸分布沒有太大的關系。
二是它們的產生區域不一樣,季風主要出現在海岸兩側一定的距離內,在海洋上和內陸地區不明顯。信風在陸地、海洋和海陸交界處都有,只是海洋的信風更穩定一些。
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冬季,天氣預報總是會提到“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它會從南向北影響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并且帶來大風降溫天氣,甚至雨雪天氣。為什么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總是影響中國呢?
原來,影響中國的寒流基本上都來自于北極。由于北極的氣溫常年都很低,北極上空存在一個明顯的極地渦旋,就像巨大的臉盆一樣盛滿了冷空氣。西伯利亞位于中國西北方向的俄羅斯境內,正好處于北極冷空氣向南入侵中國的“必經之地”。
西伯利亞地區緯度較高,冬季白天時間短,由太陽輻射獲得的熱量較少,夜晚又很長,向太空散失的熱量較多,因此常年氣溫很低,冷空氣經過時又得到加強,所以西伯利亞成了每年冬季頻繁影響中國的冷空來源之地。
每年冬季,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一路南下,經過之處都會迎來一場大風降溫天氣。由于西伯利亞離海洋很遠,來自那里的冷空氣十分干燥,所以在中國西北、內蒙古及北方地區,冷空氣往往會伴隨著揚沙,甚至會帶來沙塵暴,而當冷空氣到達中國南方時,強度已經減弱,如果遇到南方的暖濕氣流,則會形成雨雪天氣。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