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邵永靈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網友提問:我國最強核導彈東風41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答:
東風41,千呼萬喚,眾望所歸,但距離服役還差最后一里路。
它到底好在哪里?人們為什么對它充滿了期盼?有一點是肯定的,東風41是我國目前洲際導彈技術的集大成者。此前無論是東風5B,還是東風31A,總是有這樣那樣不盡人意的地方,東風41就是要克服這些不足,成為一款幾近完美的導彈。
首先,東風41解決了我國大型號洲際導彈要依靠液體推進劑的問題。
液體推進劑推力大,可以使洲際導彈攜帶更大的有效載荷,故蘇(俄)大型號洲際導彈如SS-18,SS-19都使用液體燃料,我國的東風5A、B也是如此。但是,液體燃料需要在發射前加注,這一過程不僅時間長,而且危險,一旦加注,導彈就必須在一段時間內發射出去。所以,液體燃料導彈在反應速度,戒備狀態,生存能力等方面不如固體導彈。
我國從巨浪1開始在彈道導彈上使用固體燃料,巨浪1上岸就變成了東風21,后來又有了東風15和東風31。但這些固體導彈射程都達不到洲際水平(近程,中程,遠程)。直到進入新世紀,我國才有了固體燃料的洲際導彈東風31A。但是,受限于固體燃料發動機技術,東風31A只能攜帶單彈頭,屬于輕型洲際導彈,故在發展東風31A的同時,相對老舊的東風5也沒放棄,仍在繼續發展改進當中。
東風41是我國第一種大型號固體燃料洲際導彈,其有效載荷應該可以接近美國和平衛士的水平,明顯超過民兵3。這樣一來,我國洲際導彈就解決了威力大但反應慢、反應快但威力不足的矛盾,真正將大威力、快速反應、高戒備狀態有機地結合起來。
其次,東風41以另一種方式解決了陸基洲際導彈的生存問題。深處地下發射井內的洲際導彈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安全,隨著航天偵察手段的日益完善,隨著洲際導彈打擊精度的提高,洲際導彈開始面臨對手洲際導彈的巨大威脅,上世紀70年代,美國人走火入魔般地焦慮民兵3會被蘇聯的洲際導彈全窩端了。白楊作為世界上第一種陸基機動發射的洲際導彈,是解決洲際導彈生存問題的蘇聯方案,我國的東風31A出發點也是如此。但是,機動發射,不僅有優點,缺點也很突出,比如精度稍差,不能長時間保持高戒備狀態,受限于道路橋梁等因素導彈的起飛質量一般不能超過50噸。東風41雖然是井式發射,但是,它仍然具備優異的生存能力,具體方法,這里不便多說,總之,是有辦法的。
邵永靈,全軍外宣專家,互聯網輿情引導專家,火箭軍研究院一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多家電臺電視臺軍事評論員,先后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獲軍隊院校育才金獎,被評為全軍巾幗建功先進個人,全國婦女創先爭優先進個人,著有《戰爭的句號》,《海洋戰國策》,《美國女兵》,《軍事風云錄》,《導彈與現代戰爭》,《戰爭與大國崛起》。在新浪網開設實名微博(進擊的女武神),悟空問答(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進擊的女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