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是無脊椎動物的一類,非魚類。體扁,星形,具腕,見于各大海洋,太平洋北部的種類最多。輻徑1~65厘米,多數20~30厘米。腕中空,有短棘和叉棘覆蓋。海星內骨骼由石灰骨板組成,它通過皮膚進行呼吸。腕端有感光點。多數為雌雄異體,少數雌雄同體;有的還可以無性分裂生殖。
海星奇特的行走方式很多人都喜歡海星,因為它色彩艷麗、形狀奇特。海星的外形多數像一個扁平的五角星,因此也被人們稱為星魚。海星的5只角,是海星的5個腕,從中間的體盤輻射出去。雖然大部分海星的腕的數目為5或是5的倍數,但也不同的,比如斑砂海星有6~9個腕,多腕葵花海星有10~20多個腕。把海星的身體翻過來,你會看到,每條腕下面有一條長溝,這是海星的步帶溝,每條步帶溝內有2~4行管足,加起來是名副其實的“百足”甚至“千足”動物。管足同時也是它的感覺器官。既然海星具有運動器官,那么,海星究竟是如何行走的呢?
仔細觀察海星你就會發現,海星的步帶溝中的管足都可以伸出來,這些管足如同一個個小水泵。海星要走路的時候,這些“水泵”就不斷地收縮,通過泵進和泵出水來推動身體前進。海星的管足末端還有著非常發達的吸盤,能吸附在物體上。因此,海星既能利用管足行走,又能固定,如此就能自如行動了。
海星在運動時,通常用1~2個腕作為領導腕,該腕內的管足同時向相同的方向伸出或者縮回,由此來控制前進的方向。當管足伸出時,其向后泵出水的力量就能推動身體前進。
海星身體上的腕是呈輻射狀的,因此所有腕內的管足并不是總能協調一致。因而海星只能緩慢地行動,而不能快速運動,否則就會“翻跟頭”。一旦翻了跟頭,海星就會先用1~2個腕扭轉恢復到正常位置,并利用吸盤再翻轉整個身體。
所以說,海星是可以走路的,但是只能緩慢地爬行。
海星是肉食動物嗎?大家一般會認為,溫和的動物是食草的,兇猛的動物是食肉的。那么,這些文靜的海星應該更適合于食草吧!可是事實恰好相反,海星不但是食肉動物,而且是兇狠的食肉動物。
海星并不會像獵豹或者鯊魚那樣來攻擊獵物,但是,它們可以慢慢地接近對手,然后用帶有吸盤的管足給對手一個陰險的擁抱。螃蟹、貝類和海膽等會被海星整個裹住。那么,海星裹住它們之后,是怎樣享用的呢?
大家知道動物吃東西是要用口的,那么海星的口在哪里呢?把海星翻過來可看到,海星所有的步帶溝都匯集到中間一點,這個點就連著海星的口。海星的口位于體盤的正下方,可與海星爬過的物體表面直接接觸,直接為海星捕食獵物提供了便利。不過,海星吃東西時,胃才是真正的“兇器”。
海星沒有眼睛,它是靠身上的感應器來尋找食物的。當它們接近獵物,并用管足捉住對手后,就會把獵物包住,然后,把自己的胃從口中吐出來,胃中的消化酶被迅速釋放到獵物身上,把獵物溶解后再吸食進去。
如果是貝殼類獵物,海星就把身體固定在貝殼上方,用兩腕把貝殼兩側吸住,通過管足吸盤的作用,將獵物殼硬拉開來,然后將胃從口中吐出,直接插到獵物殼的開口內。等獵物被消化溶解后,整個殼就自然而然被打開了,海星可以很方便地用胃包裹食物一同吸入口內。
并不是所有的海星都是這么吃東西的。還有一些海星種類,無法對抗很厲害的獵物,它們就以較小的甲殼類動物為食,取食時將對手整個吞下去。這時候,它們的消化方式和多數的海星不同,它們的消化是直接在胃內進行,稱為體內消化。還有一些生活在深海的海星,是以身上細細的纖毛過濾食物顆粒后,直接“喝”進去吃掉的。別看海星個子小,它們的食量卻不小,一個海星幼體一天吃的食物量,要超過自身重量的1/2還多。
海星的不同攝食方式和它們生活環境不同相關,這就是生物適應性的表現。
海星沒有眼睛是怎么識別方向和獵食的呢?一開始,人們以為海星是靠它們的多條腕來識別方向的。后來,經過科學家研究發現,海星全身其實都是“監視器”。在海星的皮膚上長有許多微小的晶體,每個晶體都是一個非常好的透鏡,它的尺寸遠比人類的透鏡要小,但功能卻十分完善。海星身上的無數個透鏡都具有聚光性質,能使海星同時觀察到來自各個方向的信息。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