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邵永靈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網友提問:俄羅斯白楊導彈有多厲害?

  答:

  白楊導彈不算多厲害,從威力上來說,10枚白楊才相當于1枚SS-18。作為一款單彈頭輕型洲際彈道導彈,威力從來就不是白楊的強項。

  白楊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是一種三級固體燃料、公路機動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重量45噸,有效載荷1噸。蘇聯一共裝備了360枚白楊,進入新世紀后開始陸續退出現役。在白楊問世的時候,蘇聯已經裝備了巨無霸式的SS-18和稍遜一籌的SS-19,所以,白楊的使命并不是再增加一個型號洲際導彈那么簡單的,論毀滅能力,SS-18和SS-19已經足矣。

  就當時蘇聯的核武庫而言,白楊的意義有兩個方面:首先,它是蘇聯寥寥可數幾種固體燃料洲際導彈的一種(另外兩種是SS-13和SS-24),因而具有貯存時間長,戒備狀態高,實戰性強等突出優點。其次,這是最重要的,白楊具有井基部署的洲際導彈所不具備的優點,即強大的生存能力。上世紀70年代之后,分導式多彈頭問世,加上導彈打擊精度的提高,出現了一枚分導式多彈頭導彈能摧毀多個導彈發射井的可能性,這令美蘇兩國都大為恐慌。美國海空基核力量強大,而蘇聯的應對措施之一就是發展公路機動發射的洲際導彈(后來還有鐵路機動的),這就是白楊誕生的背景和使命。

  不過凡事有利就有弊。機動發射的導彈固然不容易被發現和定位(美國的應對是發展了B-2隱身戰略轟炸機,專門用于深入蘇聯領空尋找并摧毀白楊導彈),但因為是車載,所以導彈的重量受到了極大限制,戒備狀態也不能像井基導彈那樣長時間保持(在發射車上將導彈長期保持在起豎狀態是不可能的)。而且,因為發射點坐標要臨時測量,所以還會影響導彈的打擊精度。

  1989年,蘇聯開始對白楊進行改進,M就是改進型的意思。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繼續研發白楊M,1997年井基部署的白楊M開始服役,2006年,公路機動型的白楊M開始裝備。白楊全部是公路機動發射,而白楊M是以井基部署為主(注意,這是很多人忽略的),白楊M另一個大的變化就是加強了突防能力。

  邵永靈,全軍外宣專家,互聯網輿情引導專家,火箭軍研究院一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多家電臺電視臺軍事評論員,先后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獲軍隊院校育才金獎,被評為全軍巾幗建功先進個人,全國婦女創先爭優先進個人,著有《戰爭的句號》,《海洋戰國策》,《美國女兵》,《軍事風云錄》,《導彈與現代戰爭》,《戰爭與大國崛起》。在新浪網開設實名微博(進擊的女武神),悟空問答(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進擊的女武神)

俄羅斯白楊導彈有多厲害?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