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來,潮起潮落,花開花謝,晝去夜來......這些都是自然和生物的節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這是古人根據太陽一天的運動而調節的作息習慣。
“晝夜節律通俗地說就是生物鐘。”蘇州大學特聘教授徐瓔介紹,人體的肝、腎等器官組織都有一架鐘。2017年10月,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杰弗里·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科學家們的發現再次告訴我們,遵循生物鐘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徐瓔表示,生物鐘宛如樂隊的樂譜,樂譜通暢優美,人的認知能力、各個系統才能更好。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熬夜黨”、“夜貓族”、“晚睡星人”等群體越來越多,生物鐘紊亂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一項針對全國20多個省(區市)的《2018年中國的90后年輕人睡眠指數研究》顯示,90后的睡眠均值為66.26(滿分為100),普遍睡眠不佳,能保持早睡早起的只占17.5%,接近1/3的人上午9點后起床。科學研究結果表明,長期缺乏優質睡眠會導致抑郁、焦慮、記憶力下降等等,科學的睡眠關乎每個人健康。
晚上11時至清晨6時是睡眠的黃金7小時,凌晨3時以前的睡眠是深度睡眠集中的時間段,很多機體重大生理功能,諸如生長激素的分泌、免疫因子的形成,都是在這個時間段內完成的,3~4時以后,深度睡眠很少或者根本沒有深度睡眠。所以晚上的正常睡眠和白天的補充睡眠是完全不一樣的,為了健康,抓住黃金7小時,遵循晝夜節律,按時上床睡覺。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