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是指從冰川或極地冰蓋臨海一端破裂落入海中漂浮的大塊淡水冰,冰山大多在春夏兩季內形成,那時較暖的天氣使冰川或冰蓋邊緣發生分裂的速度加快。每年僅從格陵蘭島西部冰川產生的冰山就有約1萬座之多。在冰川或冰蓋(架)與大海相會的地方,冰與海水的相互運動,使冰川或冰蓋末端斷裂入海成為冰山。
?
?
北極格陵蘭島和南極大陸上終年白雪皚皚,雪的厚度可以高達數千米。在厚雪的自身壓力下,松軟的雪花漸漸變成密實的冰體,然后順著山體的斜坡向下滑動,形成冰川,最后與海水相遇。冰山在風力和洋流的推動下在海面上漂流。
冰山的壽命平均都在5000年以上。冰的密度約為0.917千克/米3,小于約為1.025千克/米3的海水密度。冰山約有90%體積沉在海水表面以下,而且非常結實,遭遇冰山是極地海洋運輸的噩夢。最著名的冰山撞船事件,是1912年的“泰坦尼克號”遇難。
每年僅從格陵蘭西部冰川產生的冰山就有約1萬座之多。南極冰山同北冰洋冰山相比,不僅數量多,而且體積巨大,長度超過8000米的冰山并不少見。現在已知的最大冰山生成于法國南極基地附近,面積約16萬平方千米。
冰山的壽命長短不一。長的可能漂流10年之久,短的1~2年內就會沒有了蹤跡。冰山是極為寶貴的淡水資源,可惜目前人類還沒有辦法加以利用。
目前北極地區的冰雪正以比原先預想更快的速度消融。從1984年和2012年的北冰洋海冰面積對比圖中可以看出,海冰面積的減少是非常明顯的。全球變暖是北冰洋海冰快速融解的罪魁禍首。
“死亡冰柱”是什么?
?
?
在南極和北極的海底,常常會形成一種非常奇特的柱狀海冰。這些從海面一直延伸到海底的細長冰柱,宛如神話故事里死神的白色手指一般。只要它輕輕觸碰與之接觸的生命,就能把對方凍死并將它們冰封在原地!在它的面前,海底生命顯得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擊!由于驚嘆于它對海底生物的巨大殺傷力,人們形象地稱其為“死亡冰柱”
那么,如此恐怖的“死亡冰柱”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它們為什么只在南、北極地區出現?
原來,“死亡冰柱”的形成,與極地地區海水在遭遇極度嚴寒后,鹵水從新形成的海冰中析出的現象有關。我們知道,鹵水其實是一種富含鹽分的液態水,它的密度明顯大于海水,但遇冷結冰的溫度要遠低于海水。
在冬季,南、北極地區海面上海冰遍布。海冰以上的氣溫有時會低于-20℃,而海冰以下的海水溫度僅為-19℃左右。這樣,低溫就由極度寒冷的空氣向較溫暖的海水中傳遞,導致新的海冰在老的海冰底部形成。由于溫度十分低,鹵水會從新形成的海冰中不斷析出,并在海冰中匯集成一條條鹵水流。
這些鹵水的密度明顯大于下面的海水,使得鹵水會向下沉降。在下沉過程中,低溫的鹵水與較溫暖的海水接觸,會立即使周圍海水結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外層是海冰,中間是鹵水的奇特冰管。如果這根冰管不斷向下凝結延伸,最終將形成一根細長的管狀冰柱,即所謂的“死亡冰柱”。
由此可見,影響“死亡冰柱”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南、北極海面上極度寒冷的氣溫。
海上冰災給人類帶來的可怕災難
?
?
說起自然災害,大家可能不會想到冰災。
海冰災害是指海上連續的超低氣溫導致表層海水大范圍封凍的現象,主要發生于內海、海灣和近海地區。冰災發生時,海面被海冰所凍結,海冰厚度可達幾十厘米至幾米。中國的渤海和黃海北部部分海域,就曾數次遭遇過冰災。
2009年12月,渤海和黃海北部在冷空氣持續不斷地入侵之下,陸續出現了海水結冰的情況。到了2010年1月4日至8日,該海域內的海冰范圍迅速擴大,發展成為30年來同期最嚴重的冰情,并一直持續到2010年2月。
大范圍的海冰災害給航運、捕撈、養殖和海上石油開采等行業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和危害。對于海洋生態系統而言,大面積的海面結冰還將導致海水缺氧和海水鹽度的改變,嚴重時將威脅到海洋魚類的生存,破壞區域生態環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