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睡蓮,不同地方的人腦海中浮現的肯定是不同的形象。北方人一下子想起來的肯定是白色或者粉色花的耐寒睡蓮,而南方人首先想到的也許是玫紅色或者白色的齒葉睡蓮(印度紅睡蓮和埃及白睡蓮),或者是藍紫色或紅紫色的延藥睡蓮,也有可能是天藍色的埃及藍睡蓮(腦海中浮現出蓮花的不要鬧)。
然而,今天常見的這些睡蓮大多是選育或雜交品種,大多是19世紀后才逐漸出現的。在這之前,中國最常見的睡蓮,其實是今天物種日歷的主角,就叫作“睡蓮”的睡蓮Nymphaea tetragona。 或許你從未見過睡蓮 第一次知道真正叫睡蓮的這個睡蓮長什么樣的時候,我是不敢相信的。畢竟它出鏡率太低,我在知道了睡蓮和其它睡蓮屬植物的區別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從來沒見過睡蓮這個物種。在任何搜索引擎里搜“睡蓮”二字,你可能往下拉五分鐘都找不到一張照片真的叫“睡蓮”的睡蓮。然而它其實是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記錄的唯一一種野生睡蓮。 最常見栽培的白睡蓮N. alba和它的品種在中國沒有野外分布;和白睡蓮近似的雪白睡蓮N. candida在新疆有分布,博斯騰湖的野生睡蓮花海就是雪白睡蓮組成的。南方有野生的柔毛齒葉睡蓮N. lotus var. pubescens和延藥睡蓮N. nouchali,不過只有在海南、云南和廣東等等中國最南部偶爾能見到。 睡蓮長得也和睡蓮屬其它所有原種和園藝品種都截然不同。真正的睡蓮花非常小,具體尺寸不一定,大概是一個塑料瓶的瓶蓋或者瓶底那么大。它的花有非常明顯的四個萼片,萼片一般比花瓣要長,萼片背側是綠色的,有時最外一輪花瓣也會帶有一些綠色。花瓣一般兩輪(一輪4枚),有時會多幾枚甚至多一兩輪花瓣,不同地區的居群花瓣數目不一樣,地區內比較統一。 也曾遍布江河湖海 睡蓮屬各個物種和品種有時候又稱為子午蓮,而子午蓮這個俗稱很可能就是從睡蓮這個物種來的。大部分耐寒睡蓮、延藥睡蓮和藍睡蓮是清晨開花、傍晚合上的;齒葉睡蓮和很多非洲原產的睡蓮是入夜開花、清晨合上的,因此有時候也被統稱為“夜開睡蓮”;只有睡蓮是中午甚至午后才開花,到傍晚合上的,而子午蓮這個俗名也許說明了睡蓮這個物種可能比今天更常見。 睡蓮的歷史分布極為廣泛,它隨著中國東部和南部發達的水系到處漂泊。根據標本記錄,睡蓮曾經廣布整個中國大部分省份,但是現在睡蓮已經逐漸式微,首先是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不見,隨后也在我們的腦海中消失了。再說起睡蓮,很少有人的第一反應會是這個開著小白花的野生植物。現在野生睡蓮比較確切的記錄主要在東北的沼澤和湖泊、福建的山地、云南西部、西藏東南部喜馬拉雅山脈的溝谷等等相對人跡罕至的地方。 一種最小的睡蓮 在園藝栽培中,為了和其它睡蓮原種和品種在稱呼上區別開來,有時候將睡蓮稱作子午蓮,特指這個物種。睡蓮是最小的“睡蓮”之一,不過它“最小睡蓮”的地位后來被新發現的盧旺達睡蓮N. thermarum推翻了。 作為一個原產東亞的睡蓮屬物種,花又特別小,子午蓮較少受到育種家的關注。不過小也有小的優點,子午蓮體積小、需要的空間也不大,種在小盆甚至小魚缸里也能開花(大多數睡蓮種在小盆里開花性不好甚至完全不開花)。因此它可以說是個優秀的親本,它的后代一直到今天都是最流行的微型睡蓮品種。 今天中國最熱銷的微型睡蓮品種‘小海爾芙拉’N. ‘Pygmaea Helvola’,一般簡稱‘海爾芙拉’或者“小海”,就是由傳奇睡蓮育種家Bory Latour-Marliac以子午蓮作為母本,墨西哥黃睡蓮(N. mexicana)作為父本雜交,于1879年育成,并且在法國舉辦的1889年世博會首次向世界展示。 海爾芙拉的花色繼承了墨西哥黃睡蓮的黃色,但是比原種略微淡一些,是非常柔和的鵝黃色。它的開花性極好,夏天幾乎可以保持每天都有花看,而且它在小盆里也非常多花,甚至可以擺在桌前觀賞。 除了黃與白,睡蓮還有幾個粉色和紫色的品種。與‘海爾芙拉’幾乎是同期推出的品種還有紫紅色花的N. 'Pygmaea Rubra',這個物種很可能是睡蓮和其它紫色睡蓮品種雜交的后代。而今天中國最常見的紫色微型耐寒睡蓮品種‘紫珍妮’N. 'Joanne Pring',也是子午蓮雜交而來。 “小白”的身世很復雜 另一類受歡迎的微型睡蓮也是子午蓮的后代。早期和‘海爾芙拉’同期推出的品種還有N.‘Pygmaea Alba’,這個品種其實就是子午蓮的野生種。這個品種在歐洲轉了一大圈后又回到了中國,現在被稱為“小白”的子午蓮,雖然是拉丁文直譯,但是也算恰如其分。 在搜索“小白”子午蓮的資料的時候,我偶然看到有的店家賣的“小白”子午蓮有紅色的柱頭。但是我見到的中國野生環境下的睡蓮的照片,花朵的柱頭都是黃色的。 這是因為N. tetragona這個物種的模式標本是在俄羅斯西伯利亞采集的,歐洲北部到西伯利亞到東北亞再到北美北部分布的N. tetragona柱頭都是紅色的,并且只局限分布在北緯50°以北的地區;而中國北部一直向南到喜馬拉雅和華南分布的睡蓮柱頭都是黃色的,它們在地理分布上似乎只有很小的重疊。 中國野生的子午蓮最早被William Kerr從廣東帶到歐洲,并由英國植物學家William Townsend Aiton發表了一個新種N. pygmaea。隨后這個新物種被認為和在這之前已經發表的物種N. tetragona是同物異名,所以按照早出名優先原則,N. pygmaea這個名字作為異名被歸并,但是“pygmaea”這個種加詞還是變成了品種名留下了印記。但由于中國野生的黃柱頭子午蓮和北緯50°以北的紅柱頭睡蓮差別明顯,N. pygmaea這個名字也許應該被重新使用,它才是原產中國的真正的“睡蓮”。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5年第344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余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