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笑話說“到城里參加放鴿子大賽,結果只有我一個人去了”。隨著“放鴿子”說法的流行,鴿子也成了“不可靠”、“拖延癥”、“說話不算數”的代名詞,甚至有人說,“信鴿”這個詞包含兩個意思相反的字,都“鴿”了,怎么能有“信”呢?


對于真·信鴿而言,這可是天大的冤枉,鴿子要是“放鴿子”成性,我們怎么會選中它來送信呢?

家鴿的祖先是原鴿Columba livia),這是一種在山崖上筑巢的鳥,經常飛到平地上尋找植物種子為食。有時原鴿會在平原飛行達30公里,為了回家,它必須具備良好的方向感。人類就是利用了鴿子“回家”和“方向感”的本能,把它培養為“信使”。早在1176年,蘇丹努爾丁(Sultan Nur ad-Din)就在巴格達和敘利亞之間,建立了信鴿的“航空郵遞”路線。


家鴿在六周大時,就會確立一個地方作為“家”,在任何地方將它放飛,它都會盡力朝家的方向飛去。經過長期的人工選擇,家鴿“歸家”的能力,已經遠遠超過野生的原鴿。信鴿飛行比賽的賽程可超過1000公里


鴿子是怎么找到回家的路,不至于中途“放鴿子”的呢?自古以來,人類就對鴿子辨別方位的能力感到好奇,這方面的研究也是數不勝數。但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完全了解其中的奧秘。

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如果在鴿子身上裝了磁鐵,鴿子的方向感會被它產生的磁場擾亂。所以鴿子應該能利用地球的磁場導航。但是,鴿子到底是用什么器官感知磁場的呢?至今還沒有絕對的定論


在鴿子上喙的神經細胞里,有一些細胞含有細小的磁鐵礦晶體,因此有人認為,這是鴿子用以感知磁場強度的器官。但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細胞實際上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稱為巨噬細胞。

另一個感知磁場的“候選人”,是鴿子右眼里的一些蛋白質分子,它們接收到光之后,會產生一些復雜的反應,而這些反應受到磁場的影響。鴿子因此可以感知到磁場。


第三個“候選人”是耳朵和聯系耳朵的神經。2012年迪克曼(David Dickman)和吳(Le-Qing Wu)做了一個實驗。把鴿子放在人工產生的磁場里,測量它的腦神經活動。他們發現,鴿子的前庭神經(vestibular neuron),也就是與鴿子耳朵里主管平衡的器官相關聯的神經,對于磁場的變化十分敏感。

除了磁場以外,鴿子還能利用太陽確定方向。鴿子擁有準確的生物鐘,這對它使用“太陽羅盤”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你必須得先確定現在是什么時間,才能推理出太陽指向哪個方向。氣味、視覺路標,以及次聲波也可能成為鴿子定位的線索。



“放鴿子”?鴿子有話說

在人類的選擇過程中,鴿子不僅得到了更強的方向感,也產生了更強的“回家”沖動。放飛的鴿子總是急不可待,像放學的熊孩子一樣沖向自己的家。正因為這種“歸心似箭”的特性,鴿子才能替我們完成傳遞信息的重要任務。

1918年,美國陸軍信號兵團在法國作戰時,遭到友軍的炮火誤傷。為了向友軍傳遞信息,他們接連放飛了三只信鴿。第一只和第二只都被當場打死,第三只名叫Cher Ami的信鴿也被打中,瞎了一只眼,折了一條腿。但歸家的欲望不可遏制,它還是堅持飛行40公里抵達總部,把信送到,因此拯救了194人的生命


在一戰中立下大功的信鴿Cher Ami,死后被做成標本供人瞻仰。圖片:Public.Resource.Org / Flickr

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昔日立下豐功偉業的信鴿,也漸漸淡出了通信界。但是,信鴿史上最光榮的一筆,卻是鴿子“跑”贏了網絡。2009年,南非的IT公司“Unlimited IT”工作人員,嫌本國網絡收費太貴,網速太慢,居然口出狂言:“用你們的寬帶,還不如信鴿呢!”。

于是“Unlimited IT”和南非最大的網絡運營商“Telkom”比賽,IT公司用信鴿,網絡公司用寬帶,把4GB的信息從豪威克(Howick)傳到德班(Durban),看誰更快。鴿子背著4GB的記憶卡,飛抵德班的時候,網絡信息才傳遞了4%信鴿以絕對優勢勝出。這么了不起的信使,我們怎么能說它“鴿”呢?

本文是物種日歷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歷作者@紅色皇后 。


真正的信鴿,從來不會“放鴿子”!

圖文簡介

隨著“放鴿子”說法的流行,鴿子也成了“不可靠”、“拖延癥”、“說話不算數”的代名詞,甚至有人說,“信鴿”這個詞包含兩個意思相反的字,都“鴿”了,怎么能有“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