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有一些爬行動物,能讓整日生活在鋼筋水泥森林里的人們感到不安。比如蛇類,很多人對它的恐懼,仿佛在久遠以前就根植于基因之中,即使它們看上去是如此的美麗。
瘦蛇(Ahaetulla nasuta)是游蛇科瘦蛇屬下的一個物種。瘦蛇屬成員也被稱為“藤蛇”或“鞭蛇”,顧名思義,它們的身形細如藤蔓。這種體長1.5米左右的小蛇分布在亞洲東南部,主要生活在印度、緬甸、泰國、越南和柬埔寨等國,在中國并沒有分布。
瘦蛇與同屬其它成員一樣,身形細長,頭部呈尖銳的三角形,尾端十分纖細。它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生有一個尖尖且延長的吻部,它也因此有了“長鼻樹蛇”的俗名以及 long-nosed whipsnake 的英文名。瘦蛇身體主體呈翠綠色,但當它們伸展軀體時,會顯露出明顯的黑色與白色相間的體紋,在身體腹部兩側還各有一道亮黃條紋,遠遠看去就如同一根浮夸而質地精美的皮帶。
它們的口部可以張得很大,從吻部前端至兩側嘴角的長度,幾乎跟整個頭部的長度相當,這樣一來便可以吞下相當大的獵物。瘦蛇是為數不多具有雙眼及立體視覺的蛇類。雙眼并視的視覺模式,能夠使它們獲得更好的深度知覺,在枝葉交錯的環境下更精確地判斷距離,從而幫助它們更精準地定位物體,更高效地捕食獵物。
瘦蛇通常生活在濕度較大、植被茂密的熱帶雨林中。它們多數情況下只在白天出來活動。既然被俗稱為“樹蛇”,顧名思義,它們是一種樹棲蛇類,極少下地活動,主要以樹棲蜥蜴和蛙類為食。
瘦蛇的偽裝技能一流,善于借助夢幻的體色隱藏于樹蔭間。它們可以紋絲不動地“幻化”成鮮綠的枝條,靜靜等待獵物們的靠近。有著極佳的視力,再配合獨特的雙眼,它們能夠精確地鎖定獵物,甚至還會像枝條一般,保持小幅度的晃動并往前伸長軀體,等到時節成熟后發動突然襲擊。
瘦蛇和它同屬的成員都采用了卵胎生的方式繁衍。卵胎生也稱為“半胎生”,它們的受精卵會一直留在母體的輸卵管內,分裂及發育所需的營養主要依靠卵本身的卵黃囊供給,直到胚胎發育完全后才會生產出來。瘦蛇的胚胎發育成熟后,母蛇會將幼體連同卵膜一起排出體外。正因如此,脆弱的胚胎受到了母體的庇護,孵化和存活都有了相應的保障。
一提到蛇,恐怕大多數人都會問一句,這蛇有沒有毒呢?瘦蛇雖然具有毒素,但毒性對于人類的威脅很小。這些毒素是為那些行動迅速的小型獵物們所準備的,主要用來麻痹獵物,使它們喪失活動能力。
瘦蛇有一對“溝牙”,生在口腔較后的位置,能向獵物傷口注射微量毒素,令獵物漸漸中毒并失去知覺。獵殺成功后,它們會將獵物拖走并整個吞入,再找一株樹木的高處休息,讓身體消化食物。
瘦蛇所在的游蛇科成員眾多,擁有世界上幾乎過半的蛇種。大部分游蛇科的蛇類都是無毒的,或有微量且對人體不構成傷害的毒素,因此它們對人類的威脅普遍不大。
不過,游蛇科中也有一些蛇種帶有強烈毒素,比如非洲樹蛇(Dispholidus typus)。非洲樹蛇會通過尖長的后溝牙向被咬者注射毒液,毒性頗烈、劑量也很大。其毒素以血循毒為主,會造成人體內大量出血,最嚴重的可能會致人死亡。
蛇毒是由腺體產生的復雜化學物質,一定劑量的蛇毒會對生物產生危害,主要用于防衛、制服或消化獵物。毒蛇比人類更早地存在于這個星球,它們的毒液是為了適應變化多端的環境下,給自己更大的生存幾率,而不是用來抵抗人類。蛇毒本就不是為人類準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