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類已經進入以數據為中心的新時代,人工智能作為關鍵的轉折性技術,正快速發展,為產業帶來巨大變革。當然,就AI產業自身而言,不論是技術的迭代、應用的落地,還是產業生態的建設,對人才的需求是越來越急迫。雖然,我們的產業界以及科研院所等學術界都在極力為AI產業的發展補充生力軍,但國內AI產業界流傳著一個說法:發展足夠快的國內AI產業跟美國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主要反應在AI高端人才上。
“對于人工智能產業而言,人才一直就是個系統持續的工程,目前來看全球滿園內有500萬的人才缺口,而且這一數字將來可能會繼續增長。”英特爾中國戰略合作與創新業務部董事總經理李德勝認為,就國內AI產業而言,是各類AI人才都缺乏,不論是主導技術方向的學術界人才,還是主導應用落地方向的產業型人才。而目前來看,行業真正需要則是這兩者打通的復合型人才,這種人才的培養周期會更長,是非常系統的工程,對行業而言這才是真正的挑戰。
國內成熟的互聯網產業為AI應用落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科研及學術界關于AI技術前沿方向上的把控上也呈百花爭艷之勢,這一切都為國內AI產業的超高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支撐。但一個現象必須得到重視:早前幾年,有很多位業界公認全球AI領域的技術大牛,從大學里出來進入產業界,但最后在產業界做得并不是很成功,至少說在產業界并沒有做到他們在學術界達到的成就。為什么會這樣?很明顯,產業和研究機構要的人才并不一樣,或者說適用的場景并不是完全一樣。
“研究機構、學術機構要做的技術方向的研究,是超前于市場的,但并不是說產業界就需要這類型的人才。產業界關注的更多是技術的實際落地上,一個產品能做到99%的正確率足夠了,產業界是不會再花錢將其優化到99.99%,因為這對技術的實際應用并沒有意義,反而可能會額外增加更很多成本。產業界真正需要的是既能達到產品性能的需求,同時也要做到成本最低、部署起來最簡單、最快的解決方案等,這意味著產業和研究機構對于AI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區別。”李德勝表示,AI產業既需要有高端的人才領導這個行業往前走,英特爾有非常多的科學家,但與此同時,產業要快速而良性的發展,讓產業界看到成果是更重要的,這就需要大量精通各行業技術的復合型AI人才。
目前來看,高校積極開設的人工智能學院、專業培養出來的技術型人才或許跟產業間存在脫節問題,幸而學術界和產業界也意識到問題所在,一些AI領軍企業提出的產教融合的方案便由此誕生并受到推崇。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認為,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已經部署了非常多的工業研究員,研究方面上希望在三五年能應用在產品領域,聯合高校大力推廣產教融合方案,希望跟高校一起培養更偏產業領域的復合型AI人才,以應對市場快速增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