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重型線導魚雷相比,反潛導彈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同時兼顧速度與射程。我們知道,由于水下環境的特殊性,魚雷在水下的航速非常有限,其數十節左右的最大航速只是相比軍艦和潛艇這種目標有一定的優勢,跟空中飛行的導彈相比就是龜速一樣的存在。因為海水的阻力遠比空氣大的多,現代魚雷往往是“要快不能遠,要遠不能快”,魚雷在不同航速時的有效射程是不同的,其航速和射程始終是個矛盾。比如名氣很大的MU90輕型反潛魚雷在29節航速時可以達到50千米的有效射程,但采取50節的速度進行高速沖刺時,射程損失將超過一半。其實空中飛行的導彈也存在這個問題,即飛行速度與最大射程之間的矛盾,但空氣阻力影響相對較小,所以這個矛盾遠沒有水下航行的魚雷那么嚴重。也正因如此,有些魚雷型號采取了“雙速制”,即在魚雷航行的巡航階段(前段和中段)采取較低的航速以節省燃料,增加有效航程;在末段的攻擊階段則采取高航速,以提高對高機動目標的攻擊成功概率。但在最后的攻擊階段,魚雷的航速也不能無限制提高,因為航速越高魚雷的航行自噪聲就越大,從而產生自我干擾,影響魚雷聲自導系統的探測性能。而反潛導彈由于中段在空中飛行,飛行阻力相對要小的多,速度可以超過音速,因此反潛導彈一般不存在速度與射程之間的矛盾。而且只要需要,反潛導彈可以較容易地增加射程,制約射程的主要因素還在于發射平臺的聲吶探測距離和測量精度。

MU90魚雷發射,藍色減速傘可降低魚雷入水時受到的沖擊

正在發射的法、意合作研制的“米拉斯”反潛導彈

重型線導魚雷的有效射程通常只有數十千米,雖然最遠的射程已經超過了100千米,但這個射程已經基本喪失了實戰價值。因為魚雷在水下的航速過低,攻擊過程耗時太長,魚雷就算游完了全程也基本不可能擊中目標了,除非目標是固定不動的。此外,重型線導魚雷導線的長度、強度以及信號衰減等問題也會限制射程的提升。而反潛導彈可以直接從空中接收無線電指令信號,因此從制導的角度上講,反潛導彈的限制比線導魚雷要小的多。

反潛導彈也有缺點,那就是攻擊隱蔽性比線導魚雷要差,因此反潛導彈用于潛射時存在一定的限制,而更多的是配備于水面艦艇上,因為潛艇對隱蔽性的要求比水面艦艇要高的多。而且潛艇要精確探測和測量目標的運動參數也存在很大的困難(潛艇主動聲吶系統的探測精度雖高,卻不能輕易使用),如果不能對目標精確測量與定位,那么很難保障反潛導彈的攻擊精度和成功率。再加上潛艇從水下控制空中飛行的反潛導彈也有很大困難,限制了反潛導彈的制導與攻擊精度,因此冷戰時期美蘇核潛艇裝備的一些潛射反潛導彈都采取了核戰斗部(核深水炸彈),以彌補制導和打擊精度的不足。

疑似我國魚-8反潛導彈發射瞬間

還有,反潛導彈受限于彈體尺寸和重量,一般只能選擇輕型魚雷作為戰斗部(如324毫米輕型反潛魚雷),這使得它對潛艇的殺傷威力不如重型線導魚雷,對付大型雙殼體潛艇時可能會因為威力不足而難以有效殺傷。而且輕型魚雷的聲自導頭口徑有限,作用距離較近,當反潛導彈飛抵目標區并投放魚雷后,對方潛艇很可能已經機動出了目標區域,入水后的魚雷會有很大的概率搜索不到目標。這是限制反潛導彈射程提升的一個重要因素。反潛導彈的射程越大,投放魚雷入水時的誤差也就越大(這不僅取決于反潛導彈自身的制導誤差和彈道誤差,還取決于目標潛艇的水下機動能力),魚雷丟失目標的概率也就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反潛導彈在飛行過程中就必須通過數據鏈由外部反潛探測平臺(如反潛直升機或周圍的反潛艦)進行中段指令修正制導,以保證魚雷入水時靠近目標潛艇所在的區域。可見,反潛導彈的制導精度嚴重依賴于外部反潛探測平臺對潛艇的精確測量與定位,這使得它在某些情況下的反潛效能比不上搜潛/攻潛功能合一的反潛平臺(如反潛直升機和固定翼反潛機)。不過,反潛導彈與艦載反潛直升機、反潛魚雷一同構成了水面艦艇的遠、中、近多層反潛體系,是現代反潛艦的重要反潛手段之一。

為保證攻擊精度,反潛導彈往往需要反潛直升機等其它探測平臺的支援

反潛導彈可以讓魚雷飛起來,目的其實很簡單(下)

圖文簡介

與重型線導魚雷相比,反潛導彈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同時兼顧速度與射程。我們知道,由于水下環境的特殊性,魚雷在水下的航速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