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潛導彈是指以輕型自導魚雷作為戰斗部的導彈,是導彈技術與魚雷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也被稱為“火箭助飛魚雷”。其實后者的定義更符合它的身份,因為它本質上仍然是魚雷而不是導彈或火箭,類似的還有火箭助飛水雷、火箭助飛誘餌等等。反潛導彈發射后,由彈上制導裝置控制飛行,當導彈飛行到預定點時戰斗部(反潛魚雷)與彈體分離,從魚雷尾部拉出減速傘,使魚雷減速入水,之后減速傘自動脫落,魚雷自身的動力裝置開始工作,其聲自導系統開始搜索和跟蹤目標潛艇。
反潛導彈攻擊潛艇的示意圖
裝備范圍最廣的、著名的美制“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發射裝置
反潛導彈是為了增加聲自導魚雷的攻擊距離而研制的。前文曾講過,主動/被動聲自導的有效作用距離都比較近,一般都在幾千米以內,還要取決于聲自導頭的性能、目標輻射噪聲的大小以及外部水聲環境的影響,極端條件下其作用距離甚至會低于1 000米。聲自導魚雷即使在比較近的距離上發射,也需要直航或搜索相當長一段時間后才能發現并穩定跟蹤目標,因此射程動輒數十千米的重型魚雷必須采取線導方式才能將魚雷送至目標所在的大致區域內,以擴展聲制導魚雷的攻擊距離和打擊范圍。反潛導彈則是通過助飛火箭將聲自導魚雷從空中快速投送至目標區域,因為是“空運”,所以可大幅提升聲自導魚雷的攻擊范圍,而且耗費的時間還少,更有利于在目標潛艇利用機動能力逃脫之前對其發動攻擊。此外,反潛導彈的中段空中飛行階段也可以引入導彈的相關制導技術,比如無線電指令制導、GPS制導等等,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相應的空中飛行彈道,比如巡航式反潛導彈和彈道式反潛導彈。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針對蘇俄“臺風”級、“奧斯卡”級和“阿庫拉”級三種先進核潛艇研制的“海長矛”反潛導彈系統,既可以從潛艇魚雷發射管內發射,也可由水面艦艇的垂直發射裝置發射,其飛行速度達到2馬赫左右,射程高達110~160千米。蘇俄海軍反潛導彈系統的起步要比美國晚,但其技術水平和發展勢頭卻強于美國海軍,研發并裝備了多種型號的大型反潛導彈,對美國核潛艇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從潛艇發射出水的美國“海長矛”反潛導彈
蘇聯SS-N-14反潛導彈發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