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書中有一段很耐人尋味的記錄。

這段記錄記載在《呂太后本紀》里: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發喪,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張辟彊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辟彊計。太后說,其哭乃哀。呂氏權由此起。



什么意思呢?就是漢惠帝去世了,呂太后白發人送黑發人,哭的時候卻沒有流淚.

這時候,留侯張良的兒子張辟疆官居侍中,只有十五歲,他跟當時的丞相陳平說:“太后只有孝惠帝這么一個兒子,現在去世了,她哭得并不悲傷,你知道其中的緣故嗎?”
陳平說不知道。
張辟疆說:“皇帝沒有成年的兒子,太后懼怕你們這些大臣。你現在請求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軍,統帥南北軍,等到呂氏一幫人都進入朝廷,在朝廷中掌握實權,你們這些大臣才能擺脫災難。”
陳平聽了之后,就此放權,讓呂氏掌握了天下,這時候,呂后的哭聲才開始哀傷起來。
初看這段話,好像沒毛病,但仔細一琢磨,就發現其中的問題,陳平是堂堂的大漢智囊,是輔佐劉邦開國的,他怎么會需要一個十五歲的孩子去指點呢?
原因只有一個,陳平知道這個十五歲的孩子背后另有勢力。
誰呢?
只有兩個可能,一個是張良,當時張良還沒有去世,張辟疆是張良的兒子,他的話很可能出自張良的授意。
另一個可能就是呂后,張辟疆是侍中,皇帝的親信,自然也可能是呂后的親信。
其實這兩個人都是同一股勢力,就是呂后勢力,不要忘了,正是張良給呂后支招,請出了商山四皓,讓劉邦打消了換太子的念頭。
值得一提的是,劉邦明明更喜歡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也一直要換太子,為什么呂后一請出商山四皓,劉邦就不換了呢,就算戚夫人如何哭,劉邦也不說話了呢?
原因很簡單,劉邦是一個政治生物,他考慮問題不僅僅是個人喜好。

呂后請出商山四皓,其實是告訴讓劉邦,她已經為自己的兒子鋪好了接班人的關系網。而劉如意,只有她的母親戚夫人一個依靠。
劉邦如果非要廢太后,就等于要連根拔起一股勢力,幾乎就要廢掉半個漢朝,這是劉邦接受不了的代價。



好了,知道呂后跟張良是一伙的,那這個對話就好理解了。
就是張口呂說。
張辟疆說的是呂后想說的話。
那這一段話是什么意思呢?
呂后:你看我只有一個兒子,現在死了,我連哭都哭不出來,你知道怎么辦嗎?
陳平:怎么辦呢?
呂后:我害怕你們啊,我不放心啊。要不這樣,你出面拜我的兄弟們為將,統帥南北軍,讓我的娘家兄弟進了宮,主持大局,我這才放心。
陳平:成交。
這才是真正的對話,那呂后為什么要找張辟疆呢?
一是表達自己的意圖,但又有留有余地。萬一陳平不同意,可以說是這個孩子胡說。
要是同意,那就賺大了。
最后陳平是同意了,為什么陳平這么大方?
這就是呂后第二個用意,讓張辟疆說,能讓陳平誤認為這出自張良的授意。
別人的話,陳平可以不聽,但張良的話,不得不聽啊,這是可以動搖天下的人。
呂后用一個代言人完美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意圖。



這給了我們兩點啟示。

1.當你需要辦什么困難的事情時,不凡用個代理人先試一下,這樣不成功也有退路,還能再想別的辦法。

2.當一個人突然跟你說出不符合身份的話,那你可以多想一下,也許他只是一個傳話者。


看歷史書尤其要注意歷史書中不合理的地方,因為不合理的背后一定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而看歷史書的樂趣往往就在這其中。

再跟大家看另一個不合理的地方。

這一次是呂后去世。



呂后去世后,發生了諸呂之亂,史書記載,呂氏準備劫掠皇帝,掌管南軍的相國呂產帶兵入宮,半路上被朱虛侯劉章阻攔。

《資治通鑒》里是這樣寫的:呂產不知呂祿已去北軍,乃入未央宮,欲為亂。至殿門,弗得入,徘徊往來。平陽侯恐弗勝,馳語太尉。太尉尚恐不勝諸呂,未敢公言誅之,乃謂朱虛侯曰:“急入宮衛帝!”朱虛侯請卒,太尉予卒千余人。入未央宮門,見產廷中。日哺時,遂擊產;產走。天風大起,以故其從官亂,莫敢斗;逐產,殺之郎中府吏廁中。

翻譯過來,就是呂產不知道呂祿已經交出了北軍,他還想沖到未央宮作亂,走到殿門的時候,進不去,就來回的徘徊。平陽侯曹窋知道后,就趕緊告訴了太尉周勃。太尉擔心斗不過諸呂,就找到了朱虛侯劉章,劉章自告奮勇。周勃就調給了劉章一千人。劉章到了未央宮門的廷中,發現了呂產。

到了晚上的時候,劉章向呂產發起攻擊,呂產逃走,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呂產的的黨羽四下逃散,不敢接戰,最終呂產被殺死在郎中府的廁所中。

這一段歷史看上去是說呂產造反,但是仔細琢磨一下,又有好多漏洞。

比如呂產被劉章一千人打敗,說明呂產帶領的人并不多,呂產手下有一支南軍,造反這種大事為什么不多派點兵馬呢?

其二,呂產到了殿門,因為門關著,所以他就在殿門外來回徘徊。呂產是來造反的,不是前來逛旅游景點的。殿門進不去,就進攻啊,為什么不進攻反而來回徘徊呢?

而在戰斗中,發生了奇怪的大風,有意思的是,這大風好像懂得識人一樣,只是讓呂產的待從大亂,不敢進攻,最終,導致了呂產的被殺。

而這背后更大的不合理是,呂氏為什么要發動叛亂。

這時候的呂氏已經大權在握,少帝劉弘的皇后還是呂祿的女兒。他們完全是得利的一方,只要維持現狀就可以了。為什么要改變現狀,要去挾持一個完全站在他們這一邊的皇帝呢?

真正的答案只有一個,呂氏當時并沒有主動發起叛亂,所謂的諸呂之亂,不過是呂氏跟陳平周勃等漢朝軍功集團之間的利益紛爭。

呂產也不是去挾持皇帝的,他極有可能是見皇帝,他帶的隨從不多,而且是沒有武裝的文官,所以在劉章一千人的沖擊下“莫敢斗”。




最后,再跟大家聊一個比較隱秘的黑歷史。

這個事情發生在諸呂之亂被平定之后。當時陳平周勃力主召代王劉恒入京即位,也就是歷史上的漢文帝。

劉恒即位的三個月后,在陳平周勃的一再建議下,劉恒立兒子劉啟為太子。

劉啟就是后來的漢景帝。

奇怪的是,劉啟并不是漢景帝的嫡子。劉啟是漢文帝的第四個兒子。

漢文帝在當代王時,原本就有王后,王后生下了三個兒子。

那劉啟為什么以非嫡子的身份成為太子呢?

史書記載,在漢文帝被召進長安當皇帝的那段時間,代王王后突然去世,死因不明。她的三個兒子也在劉啟被立為太子前先后病死。

這是一個極為奇怪的事情,一后三子竟然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時先后去世,更奇怪的是,這位王后在歷史上并沒有留下名字,三個嫡子也沒有留下名字。

這不符合漢文帝的性格。漢文帝是很個戀舊的人,在坐穩皇位之后,他就曾經返回自己當王的代地,跟以前的百姓一起敘舊飲酒。

他怎么可能會忘記給自己生下三個兒子的王后,在當皇帝之后,不對她進行一些追封呢?

一切不合常理的事情背后一定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這個解釋就是,這位代王后很可能是呂氏之女。

劉姓諸侯娶呂氏之女是呂太后一直以來的安排,是為“劉呂聯姻”

趙王劉氏娶的是呂家女,梁王劉恢娶的是呂產的女兒 ,朱虛侯劉章娶的是呂祿的女兒,營陵侯劉澤娶的是她妹妹呂媭之女,劉家皇帝自然也必須娶呂氏之女……

那么,劉恒也極有可能娶的是呂氏之女,這一點可以從呂后一向對劉恒特別關照得到輔證。

而在呂氏之亂被平定后,周勃“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

劉恒自然也保不住自己的王后,甚至有殺王后而自保的可能。他在當皇帝之后,他的王后所生的三個兒子當然不可能被立為太子,不但不可能立為太子,還必須被殺死以除后患。這才有了三個兒子更病死的記錄。

做為歷史上美譽度極高的漢文帝,為了保全性命以及坐穩皇位,也不得不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


這就是歷史中的不為人注意的小細節,這些小細節可能就透露出了歷史書不好說明的真相。

所以,看歷史遠比看小說更為有趣,因為歷史就是一個有著無盡謎題的長卷,更何況還可以從中學到許多的知識。


蔣柳,文史作家,歷史自媒體“腦洞歷史觀”主筆,頭條學院講師,國學文化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倡導打開腦洞看歷史。著有《讀懂春秋,就懂了當下》《諸王的游戲》《隋唐不演義》《唐末刀鋒匯》等。其自媒體“腦洞歷史觀”,擁有百萬訂閱,閱讀達二十億人次。


《史記》里細思極恐的細節,司馬遷不敢明寫,只好拐著彎告訴你

圖文簡介

在中國歷史書中有一段很耐人尋味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