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人口地理版圖上,有一條重要的分界線——“胡煥庸線”。


胡煥庸線


  又叫黑河——騰沖線。是由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在1935年提出的人口密度對比線,即從黑龍江黑河開始,經過大興安嶺、張家口、榆林、蘭州、昌都,到云南騰沖結束,把中國大陸分成兩大部分。


  胡煥庸線大致沿著45°傾斜的直線,該線東南部43.8%的國土居住著94.1%的人口,而該線西北部56.2%的國土只居住著5.9%的人口,因此胡煥庸線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城鎮化水平的分割線。


  線的西北方向,是“大漠長河孤煙”,線的另一頭,是“小橋流水人家”。

滄海桑田,唯獨這條線沒變。

胡煥庸線也具有明顯的氣候學意義,在該線的東南部,主要受東南季風影響,以平原、丘陵為自然景觀,降水充沛,農耕經濟發達;而該線的西北部,主要位于非季風區和青藏高寒區,以草原、高原、沙漠為自然景觀,農業經濟以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因此胡煥庸線實際上和我國氣候具有高度重合性,也說明氣候對人居環境的重要影響。


胡煥庸生平

  胡煥庸生于1901年,卒于1998年,江蘇宜興人,地理學家,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的奠基人。引進西方近代地理學理論和方法,從人地關系的角度研究我國人口問題和農業問題,提出中國人口的地域分布以黑河——騰沖線(胡煥庸線)為界而劃分為東南與西北兩大基本差異區,并首次提出中國農業區劃方案。


最牛分界線——胡煥庸線

圖文簡介

  在中國的人口地理版圖上,有一條重要的分界線——“胡煥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