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是第22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我國中小學安全教育現狀如何?還面臨哪些問題?特邀幾位業內專家學者就這一系列話題進行了探討。
現狀:有喜有憂
“現在家里有中小學生的家長可以回家問一下孩子,學校有沒有開展過應急演練。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回答經常開展,這在我們這一代人,甚至‘80后’、‘90后’成長過程中都是沒有的”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法治與教育標準研究所副所長馬雷軍表示,我國中小學安全教育在最近十幾年里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基本上實現了從無到有。教育部在2007年專門發布了《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大力推動中小學安全教育開展。各地陸續組織編寫了多部安全教材,中小學生的安全素養較之以往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我講一個細節:現在家里有中小學生的家長可以回家問一下孩子,學校有沒有開展過應急演練。我相信絕大部分孩子都會回答經常開展。這在我們這一代人,甚至‘80后’、‘90后’成長過程中都是沒有的。”
馬雷軍曾在2013年就學校安全教育的現狀,在全國范圍內發放了近千份調查問卷。在回答“學校組織教師們進行過專門的安全培訓嗎”這一問題時,有44.6%的人選擇了“經常組織”、51.1%的人選擇了“偶爾組織”、4.3%的人選擇“沒有組織”。而在回答“學校針對學生開展過專門的安全教育嗎”這一問題時,有68.8%的人選擇了“經常開展”、30.2%的人選擇了“偶爾開展”、1%的人選擇了“沒有開展”。
紅盾公共安全咨詢與服務中心是一家非營利性機構。該中心根據不同人群需求研發系列課程,提供特色的安全教育方案。該中心秘書長秦舒表示,隨著社會組織的介入和政府購買服務的推行,目前很多學校都開了公共安全方面的系列課程。這些課程中很大一部分是由非營利機構完成的。這些課程與傳統的說教類課程相比更具有互動性、趣味性,因為不受教學大綱的約束,所以課程內容的變化可以緊跟時事。“比如,當社會關注霧霾時,我們可以講環境安全;當走失兒童事件登上報紙頭條時,我們可以講防止走失的課程。這些針對性課程極大地豐富了學生們的業余生活,增加了他們的知識儲備。”秦舒說。
然而,雖說現今的安全教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不可否認的是,中小學安全教育還存在讓人擔憂的一面。那就是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各種新隱患層出不窮,中小學生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開展的一次全國性大型調查發現,安全事故已經成為14歲以下少年兒童的第一死因。涉及青少年生活和學習的安全隱患有20多種,其中包括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火災、溺水、體育運動損傷,等等。據了解,我國每年大約有1.6萬名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中小學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殺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也就是說每天有1個班的學生在“消失”。
值得關注的是,3月22日上午8時30分左右,河南省濮陽縣第三實驗小學的學生在上廁所發生踩踏事故,造成1名學生死亡、20余名學生受傷。
河南省教育廳早在2016年12月12日就發出通知,從當日起至2017年3月底,全省教育系統開展安全大檢查,重點包括治安、教學、建筑等多個領域的安全隱患。濮陽縣第三實驗小學發生踩踏事故時,離此次安全大檢查結束只有不到10天。而就在濮陽縣第三實驗小學發生踩踏事故的前幾天,3月17日,河南全省中小學安全教育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這次會議指出:“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能力,把安全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
光明網就此事故發表評論稱:校園安全總在后知后覺,大概是基于對自我經驗的過度自信,認為中小學生的活動范圍和行為能力,皆在校方的掌控之中。這種典型心態,已無法適應當下校園安全的新常態。對于落下的安全課,學校要趕快補上,更應該讓安全知識成為能夠讓學生們受益終生的真本領。
短板:忽視技能培養
我們的硬件雖然跟上了,但軟件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換言之,真正了解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愿意深入基層一線開展安全教育的專業人士太少
不少專家指出,通過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80%的意外傷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由此可見,安全教育對于預防學生安全事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現如今,我國的安全教育又存在哪些短板呢?
災害教育研究學者張英博士毫不掩飾地指出,我們的硬件雖然跟上了,但軟件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換言之,真正了解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愿意深入基層一線開展安全教育的專業人士太少。”
張英曾到日本京都大學防災所巨大災害研究中心做訪問學者。在日本學習交流的那段時間,有一個細節令他印象頗深。在神戶人與未來防災中心,在跟該場館的多名志愿解說員交流的過程中,張英發現他們大多數不僅會講英語,而且所有人都經歷過阪神大地震,退休后當上了志愿解說員。
“解說的過程中,他們真心投入,恨不得手把手教他人救命的知識,可見其奉獻精神。”張英說,然而在我國,這樣的解說員很難見到。
訪談中,張英和馬雷軍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問題:我國現今的安全教育過于重視簡單的知識普及,忽視教育過程的體驗性和技能的培養。
“近些年我一直在呼吁每一所中小學校給每名教師做急救培訓,教師掌握之后再教給學生。如果每一名學生在初中畢業之前,也就是義務教育結束之前,都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技能,那么將會減少不少意外死亡事故。”馬雷軍說。
在張英看來,現如今很多專家學者尤其是教材的編撰者不愿深入基層一線進行體驗和教學,導致我們的安全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而基層一線又缺乏相關的專業人士,這就導致出現了知行脫節的現象:教師都認為災害教育很重要,但在實際教學中滲透較少,不具備相應的教學能力。
在日本京都大學交流學習的那段時間里,張英對該學校一年一度的校園開放日印象頗深。開放日期間,學校的科學研究設施對公眾開放,公眾可以借此學習對自己終身發展有用的、接近生活的防災減災知識。活動形式以專家講座、模擬實驗、小組討論、洪水災害遺址野外考察、災害親身仿真體驗為主。
“安全教育需要采用恰當方式、選擇正確途徑來進行。大學等科研機構在安全教育方面大有可為。”張英說,“大學等科研機構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眾多的科學家和教育家,開展開放日活動可以讓公眾接近科研工作者,傳播科學知識,提高安全文化素養,具體途徑包括,開放實驗室,舉辦專題講座,做模擬實驗,組織互動游戲等。要注重形式多樣,注重受眾的參與體驗和實際效果。”
對策:多方合作
不應把安全教育的責任全都推給學校,我們的問題主要是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協作不夠。家長、社區工作人員、警察、消防員等都應積極參與到學校安全工作之中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校長張亞英建議把安全教育作為必修課程進行安排與考核;開展靈活多樣的安全教育,通過展示圖片、講解案例、舉辦班團會、組織實操等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和掌握安全知識,掌握預防、躲避事故的技巧;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合作機制,突出以學校為核心,與家庭安全教育相結合,由社會各方面進行全面協調與配合的形式,把封閉式教育轉變為開放式教育。
在馬雷軍看來,把安全教育作為必修課程固然是好事,但是目前的問題是中小學生課時太滿,如果把安全教育作為必修課,勢必要削減其他課程,因此難度比較大。
“不應該把安全教育的責任全都推給學校,我們的問題主要是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協作不夠。”馬雷軍說,“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家長、社區工作者、警察、消防員等都積極參與到學校安全工作之中,這很值得我們學習。”
“完成《國家教育考試條例》和《學校安全條例》草案的起草”,是《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點》中的一項。
馬雷軍參與了《學校安全條例》的起草工作。針對如何加強學生安全教育,他認為,在強調學校安全教育的同時,也要加強家庭安全教育,同時呼吁更多的組織、機構參與到學生安全教育當中,比如一些安全教育基地,交通管理、消防等部門都可以參與到學生的安全教育當中。“一定要改變一個錯誤的觀念,那就是學生安全教育只是由學校負責的。”
張英則認為,安全教育是素養教育而非職業教育,要通過提高受教育者的安全素養,推進安全文化的普及,安全安心社會的建設。因此,與安全相關的內容,無論是科技、文化還是政策層面的話題,教師都可以講。
在今年的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當天,張英還受邀前往北京海淀公共安全館作專題講座。“作講座前,我會先了解聽講座的人的背景,了解他的需求,然后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我會結合場館的特點,讓觀眾進行體驗。”張英認為,教師要根據教材、學生情況,選擇貼切的教學方式,力求改變讓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方式,提高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不要將安全教育‘功利化’,安全教育立意要高,落地要實,爭取做到細水長流。”張英說。
(作者單位:中國安全生產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