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是忙碌的,也是充實的。忙得都沒有時間反思、沒有時間繼續學習和“輸入”了,好久沒有更新了,忙里偷閑也來寫點東西。近期,利用幾個周末的時間,為拓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渠道、探索防震減災科普教育融合式發展機制,應壹基金“兒童平安減災小課題”公益項目邀請,選擇了幾個項目點對教師開展了師資培訓。有空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培訓目的主要是喚起教師對這項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與大家交流首先明確我的理念:這不僅僅是一個項目,做完就結束了。我們做一件事之前,可能會進行價值判斷。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價值客體對主體的有用性,那么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減災小課堂項目的價值:最大的意義,莫非對學生而言,提高其防災素養,災害教育在關鍵時候可以救命;對教師而言,反思教學方法、更新知識儲備、具有災害教育教學設計的能力,促進其專業成長;對學校而言,力爭把校園建設成最陽光、安全的場所,加強安全管理不僅僅是靠管理,還可以從提高師生風險意識角度入手;當然,對于項目發起方而言,可持續的項目如有具有實際效果、良好的社會影響,那么捐獻者也更有積極性。

       培訓內容以地震災害為主體,為什么要這樣呢?地震是群災之首,不是說其發生頻率高,而是帶來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以及生態環境破壞角度來看;正因為減災科普實踐中,發現公眾對地震應急避險存在很多疑問(媒體也有不少誤讀),加之地震短臨預報短時難有所突破,更應該關注地震災害內容。培訓內容還兼顧其他自然災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臺風等氣象洪澇災害;海嘯、風暴潮等海洋災害等)及交通、消防、防溺水等安全知識。內容概要如下,估計至少需要8h學時才能了解概要。

      一、安全文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二、防災素養(防災知識、技能、態度)

      三、災害學基礎(地震等,什么是?如何應對?)

      四、學校安全管理實務(隱患排查、防災地圖、防災演練等)

      五、災害教育課程設計(課程建設、活動設計、教學案例)

      項目培訓方式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參與體驗等形式,鑒于短時間要傳輸大量的信息、觀點,我對于災害教育部分,采用了啟發式講授模式。


        除此之外,還有甘肅榆中、陜西延川、廣東貴德、遼寧喀左。共八個項目點,這些項目點的選擇基本考慮了災害教育應該關注弱勢群體、關注脆弱性的要求。


      習大大去年唐山關于防災減災工作講話中涉及的一項“構建防災減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社會力量有效參與”以及“加大災害管理培訓力度”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是長效+機制呢?度娘告訴我們:即能長期保證制度正常運行并發揮預期功能的制度體系。長效機制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它必須隨著時間、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理解長效機制,要從“長效”、“機制”兩個關鍵詞上來把握。機制是使制度能夠正常運行并發揮預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它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比較規范、穩定、配套的制度體系;二是要有推動制度正常運行的“動力源”,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積極推動和監督制度運行的組織和個體。機制與制度之間有聯系,也有區別,機制不等同于制度,制度只是機制的外在表現。太復雜了,永動機三個字足夠了!

       我們如何來構建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呢?宣傳和教育是有區別的,教育是百年樹人,細水長流的,得頂層設計、統籌規劃,災害教育立法呼吁多年,專門立法可能性不大,但是可以在減災領域法律可以加入一個條目。無論是從“自上而下”的模式(如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制定課程標準、設計課程),還是“自下而上”的探索(一些學校、社會組織積極都進行了積極探索)。

       以上是多年前提出的展望,如果長效機制能如此構建,當然很不錯。


       宣教類實施主體、途徑如下,可以獲取的資源其實有很多。

       減災小課堂的模式值得推廣,經過了多年的實踐,在師資培訓方面,訓練種子教師,能力提升,再去輻射,很有效果。

       在開發教學資源方面,也做了不少積極有益的嘗試,比如說減災教育盒子(有教學手冊、教具等),也是我一直所呼吁的災害教育資源庫建設問題,這是解決教學內容的問題,需要花大量精力、人力、財力去解決。

       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不要諱疾忌醫,積極學習,對于災害要直面它,了解它;災害并不可怕,和刮風、下雨一樣都是自然現象,我們不能消極悲觀,也不能盲目樂觀。災害教育教師及社會公眾應注重從災害中吸取教訓,構建安全文化、助力安全安心社會建設;同時,減災教育長效機制構建非一日之功,期待長效機制早日到來,讓校園成為最安全、最陽光的地方!


減災教育長效機制構建非一日之功-由“減災小課堂”師資培訓所引發

圖文簡介

拓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渠道、探索防震減災科普教育融合式發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