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2112 篇文章
故事前景: 一天晚上,兩歲的小君君突然發燒了。 媽媽:媽,小君君身上很燙,家里有退燒藥嗎? 姥姥:我前兩天在藥店買了泰諾林,趕緊給他服下,然后上醫院。 媽媽:這個是藥片,他能吞下嗎? 姥姥:那就掰半粒,溶水里給他喝。 這樣給兒童使用藥品合適嗎? 首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生長發育是其突出特點,在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各臟器和身體機能不斷成熟和完善。因此不能把兒童看作“成人的縮影”,在治療疾病用藥時不能僅僅將成人劑量進行簡單的“縮減”并且使用藥品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然而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種藥品,為了方便患者或臨床使用而制備的藥品劑型也是各式各樣,常用劑型就有40余種,單單口服制劑就十余種,如常用的散劑、片劑、顆粒劑、膠囊劑、溶液劑、乳劑、混懸劑等等。?? 根據兒童用藥特點,不同年齡段兒童適用的藥物劑型不同。例如: 新生兒首選栓劑; 嬰幼兒首選滴劑和糖漿劑; 2 -5 歲學齡前兒童可使用溶液劑、糖漿劑、混懸劑、泡騰劑等, 6 -11 歲的學齡兒童,可選擇口腔崩解劑、咀嚼片劑和包衣片; 對青少年而言,片劑、膠囊劑、散劑、口腔崩解劑、咀嚼片劑和薄膜包衣更適合。 兒童使用膠囊劑、丸劑或片劑可能會造成吞咽困難甚至引起損傷,這種損傷對于年齡較小的兒童甚至是致命的,尤其是嬰幼兒不易吞服片劑,家長一般將其研成細粉,加水灌服,這樣往往會損傷兒童的口腔粘膜或牙齒,甚至容易將藥液灌入氣管,引起咳嗽、感染等。 現在,我們先來介紹一些兒童常用口服藥品的劑型及其使用方法: (1)口服液 是由藥物、糖漿或蜂蜜和適量防腐劑配成的水溶液,也是目前最常用的小兒制劑之一。特點是分裝單位較小,穩定性較好,易于貯存和使用。 (2)糖漿劑 糖漿劑中的糖和芳香劑能掩蓋某些藥物的苦、咸等不適味道,又宜分劑量,一般孩子樂于服用。但糖漿劑打開后不易久存,以免變質。常見于各種止咳糖漿。 (3)滴劑 此類藥物一般服量較小,適合于周歲以內的嬰幼兒,須按說明書嚴格遵守用藥量。可直接滴于嬰幼兒口中或混合于食物或飲料中服用。如:對乙酰氨基酚混懸滴劑、鹽酸西替利嗪滴劑等。 (4)混懸液型藥劑 一般系指不溶性藥物顆粒分散在液體分散媒內所形成的不均勻分散系的液體藥劑。靜置一段時間后顆粒或液滴與分散媒之間有相界面。所以,別忘了用前“搖一搖”。如:常用于解熱鎮痛的布洛芬混懸液。 以上幾種液體瓶裝制劑通常都配有滴管或量杯,按照刻度量取使用量服用即可,用后務必清洗干凈,以備下次使用。 (5)顆粒劑 與糖漿劑相似,但它是經干燥后的顆粒劑型,味甜、粒小、易溶化,而且方便保存,不容易變質。臨用前加水或其他適宜液體搖勻,即可分散成混懸液供口服。如:板藍根顆粒。 (6)散劑 口服散劑可用水送服,也可溶解在或分散于水等介質中后再服用。應用溫水送服,服藥后不宜過多飲水以免影響藥效。如:酪酸梭菌活菌散劑、蒙脫石散等。 (7)咀嚼片劑 片劑中因加入了糖和果味香料而香甜可口,便于嚼服,適用于周歲以上的小兒服用。推薦這類藥物時要告訴家長要妥善保管,以免孩子當成“糖豆”大量食用,引起藥物中毒。如:孟魯斯特納咀嚼片。 (8)片劑、丸劑和膠囊 片劑(分散片、緩釋片、控釋片、腸溶片)、丸劑和膠囊適合能夠自主吞咽的青少年,除非說明書中指明的裂痕片以及分散片可分開使用,其他片劑均不適宜“掰”開使用,尤其是糖衣片、包衣片和緩、控釋片。 (9)泡騰片 泡騰片利用有機酸和堿式碳酸(氫)鹽反應做泡騰崩解劑,置入水中,即刻發生泡騰反應,藥物迅速溶于水中并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因此,切勿直接吞服或使用過熱的水溶解。如:維C泡騰片。 總結 兒童盡量使用兒童藥品,在對癥的前提下,選擇正確的給藥劑量對保證兒童用藥安全至關重要。按照不同年齡段的特點使用適合的劑型,亦能提高藥品使用依從性,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病效果。 回顧我們之前的故事,發現家長在用藥方面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姥姥在藥店購買的對乙酰氨基酚片(泰諾林)非兒童藥品。成人藥品的劑量以及多種輔料并不適合兒童服用。 (2)未按照年齡、體重計算藥品用量的情況下隨意估算——“掰”半粒,很可能造成藥物過量。 (3)將藥品隨意掰開溶于水中,很有可能破壞藥品穩定的結構影響藥效,甚至產生毒副作用危害身體。 作者: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藥劑科 劉曉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