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媒體報道,受全球變暖的影響,巧克力可能要走向滅絕了,因為生產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樹在日益變暖的氣候條件下越來越難以生存。全球變暖如果持續下去,對于可可樹來說,這可能就是滅頂之災。然而,受到全球變暖影響的作物可不止這一個,它很有可能會影響每個人的餐桌,美味的啤酒就是其中之一。
全球變暖給啤酒工業帶來沖擊
以消費容積計算,啤酒是全世界最暢銷的酒精類飲品。然而,作為啤酒主要原料之一的大麥,最近幾十年來卻飽受干旱和極端高溫的影響。2018年年底出版的《自然-植物》雜志,對接下來數十年間全球大麥產量和啤酒工業的原料需求進行了預測:
結果顯示,在全球變暖持續進行的背景之下,未來20年間大麥產量可能在現有基礎上最多下降17%,啤酒售價在很多國家將可能上升到目前的兩倍。更加令人感到“亞歷山大”的事實是,除了啤酒,還有很多種食品的產量正在或即將遭受全球變暖的沖擊。
歐洲和日本市場販賣的啤酒(來源見圖)
此前,葡萄酒、咖啡等日常飲品的消費量與全球變暖關系的相關研究都有所報道。以中國科學家為主的研究團隊這次將目光投向了啤酒,它們利用氣候學和經濟學模型對啤酒工業在大麥減產背景下的產能前景進行了評估。在2006年,侵襲歐洲大陸的熱浪曾導致大麥產量激減,當年大麥收購價格高出以往40%之多。而這次的最新研究卻顯示,今后數十年這樣的事態將會變成世界范圍內的日常情形。
根據這項研究的結論,最為極端的情況下,即最高程度的酷暑和干旱作用下,全球啤酒消費量將會下降16%以上。這將是29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與如今美國全年的啤酒消費量相當。而全球各國中,大麥歉收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將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費市場——中國。即便大麥產量比目前下降10%,對于中國而言,也不得不減產120億罐啤酒。價格層面理所當然的上漲將可能使得大量飲用啤酒從日常消費行為變得略顯奢侈。如今,在中國甚為流行的大排檔店內也可能再難見到豪飲啤酒的場面。
2012年全球各國啤酒消費量,顏色越深消費越多(來源見圖)
為何極端天氣會對釀酒產生如此嚴重的影響?
也許有人會覺得以上言論未免危言聳聽,畢竟文中是以極端天氣條件作為模型來研究大麥減產及啤酒消費模型。殊不知,即便不是在極端高溫、干旱條件下,溫度和水分也會對大麥的品質造成嚴重影響。釀酒工藝對大麥品質的要求十分苛刻,皮殼要少、淀粉含量高、蛋白含量適中(9-12%)、色澤金黃、含水量少、萌發率高。
釀造過程中,大麥要先萌發成為麥芽(麥芽中蘊含豐富的淀粉酶),再將麥芽粉碎,讓淀粉酶將種子中儲存的淀粉顆粒水解為麥芽糖(“麥芽糖化”),才能被酵母發酵。早在2014年,農業學家就發現干旱會影響大麥中淀粉顆粒的形態,以及顯著增加蛋白質的含量。對于啤酒業界來說,這個消息和大麥減產趨勢一樣令人感到沮喪——這意味著他們將不得不在產品的品質控制上付出額外成本,否則原材料性質的改變就將影響成品啤酒的風味。
德國斯圖加特啤酒節盛況(來源見圖)
全球變暖還會影響哪些食品的產量?
1.農作物
首先是上面提到的大麥。
當今大麥名下的作物多達33種,除了極少部分適合釀酒之外,更多的品種目前主要用于作為牲畜的飼料來源。對人類來說,大麥還是一種健康的主食,富含膳食纖維和多種營養素。北半球多地都有悠久的大麥食用傳統,主要的食用方式有與白米飯混合作為主食,熬制大麥粥,磨成大麥面粉后制作煎餅、炒面等。除此之外,大麥在釀造醬油、日式味噌,制作傳統糕點等場合亦有應用。在我國,大麥還被西藏人民稱為青稞,也是藏區人民的主食,用青稞制作的青稞糌粑等傳統糕點和青稞釀造的青稞酒是獨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大麥谷物顆粒,用大麥和燕麥制成的面包(來源見圖)
雖然大麥是全球第六大谷類經濟作物,但其產地主要限制在歐盟、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國的溫帶區域。在我國,一提起青稞,大家也會馬上想到青藏高原。可見大麥較水稻、小麥等而言更加喜寒,因此在全球變暖的局面下,大麥嚴重減產的趨勢更為嚴峻。
大麥減產將不僅威脅釀酒行業的生存,更會直接威脅家畜的食料安全。由于在用途方面存在競爭關系,農戶將不得不在向釀酒企業出售原料和優先保證肉、奶用家畜食料間做出選擇。最終結果必然是啤酒和肉類的生產成本同時升高,而啤酒由于其非生活必需品的屬性,很可能被農業主管部門和農民優先妥協掉。無論如何,接下來的數十年間,啤酒價格逐步走高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后果了。
不過,執行這項研究的學者們卻給出了一個頗具阿Q精神的認識角度:“雖然看到這條消息就會哭喪著臉的人肯定絕非少數,但啤酒產量的減少對人類而言并不是什么巨大的災難——反而還可能有益身體健康”。
除了大麥,日本農林水產省每年都會發布一次全球變暖對日本全國農作物影響狀況的報告,2017年的版本顯示,由于夏季頻發的高溫特別是夜間高溫,多個水果產地出現蘋果日曬斑、葡萄著色不良等問題。而早春頻發的異常高溫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則更加嚴重。多種作物的發芽、開花等行為受高溫影響提前后,一旦遭遇突發降溫,很可能發生霜凍,嚴重影響當年收成。夏季高溫造成的秋季多雨還會導致柑橘出現“浮皮果”,從而影響柑橘品質和貯藏時間。
各種問題果實(來源見圖)
2.果實類作物
果實類作物的產量同樣受到威脅,就像開頭新聞里提到的可可豆,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咖啡豆。目前產量占到世界咖啡豆產量四分之三的小果咖啡主要種植于拉美國家、埃塞俄比亞、印尼及太平洋島國等地。而以上地區受全球變暖影響嚴重,到2050年前后很可能僅有目前一半的土地面積可以保證咖啡豆的出產。
作為巧克力原料的可可豆面臨類似命運,偏好溫暖多雨的可可樹不得不面對日益炎熱干旱的氣候趨勢。同時,危害可可樹生長的害蟲和真菌將在高溫作用下延長生命周期,令發育本就緩慢的可可樹遭受重重考驗,保證產量更加難上加難。
巴西的某處小果咖啡種植園(來源見圖)
3.水產類
水產方面,平均海水溫度的升高導致多種魚類原有的生存海域北移。例如日本海海域常見的青甘魚已經開始向更加靠北的北海道海域遷徙,目前在函館附近水域捕獲到的青甘魚數目不斷增加,令在日本海作業的漁民深感不安。同時,由于海洋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對水質變化極為敏感的牡蠣等多種貝類難以適應,水產養殖業面臨嚴峻挑戰。
青甘魚幼魚,主題為河豚和青甘魚的浮世繪(創作于江戶時代)(來源見圖)
由于全球變暖在影響氣候的同時還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原則上來說,幾乎一切的蔬菜、谷物、水果等農作物,以及乳制品、肉類、魚類等畜牧業、漁業產品都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咖啡、巧克力、啤酒、蘋果這些十分常見且平凡的食物,很可能在未來數十年間面臨減產、漲價的后果。無論如何,希望人類不要等到承受太多的苦果才想起亡羊補牢。
參考文獻: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18-0263-1
2. http://karapaia.com/archives/52250458.html
3. https://forbesjapan.com/articles/detail/23713
4. http://www.maff.go.jp/j/seisan/kankyo/ondanka/attach/pdf/report-39.pdf
未來沒巧克力吃?全球變暖威力不減
圖文簡介
摘要:據英國媒體報道,受全球變暖的影響,巧克力可能要走向滅絕了,然而,受到全球變暖影響的作物可不止這一個,它很有可能會影響每個人的餐桌,美味的啤酒就是其中之一。以消費容積計算,啤酒是全世界最暢銷的酒精類飲品。然而,作為啤酒主要原料之一的大麥,最近幾十年來卻飽受干旱和極端高溫的影響。2018年年底出版的《自然-植物》雜志,對接下來數十年間全球大麥產量和啤酒工業的原料需求進行了預測。
- 來源: 科普融合創作與傳播
- 上傳時間:201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