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中國天文年歷》顯示,36510分迎來“驚蟄”節氣。此時節,天氣漸暖,杏花綻蕾,春雷乍響,蛇蟲驚醒,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田間地頭一片繁忙的景象。 

  古人對于季節的代更,有著更為敏感的知覺。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為驚蟄,據《夏小正》記載:“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過后,天氣暖和,草木萌動,那些冬眠中的動物,開始慢慢蘇醒。  

  冬眠是某些動物應對惡劣環境時的一種策略,科學上叫“蟄伏狀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隨著驚蟄的到來,動物迎來自己的時機。  

    

  弱夜鷹——唯一冬眠的鳥類  

弱夜鷹(圖片來源:http://www.sohu.com/a/124539893_135797  

    多數鳥兒通過遷徙躲避惡劣的環境,或者是換上冬羽抵御嚴冷,長期以來人們都是這樣認為,但弱夜鷹是個例外。  

    弱夜鷹也稱北美小夜鷹,是鳥類中唯一冬眠的鳥。它們棲息在美國的南部邊緣,偏愛干燥的環境、稀疏的草地,甚至石質荒漠。  

    1948年,德蒙·杰戈爾(Edmund Jaeger)博士第一次描述了弱夜鷹冬眠的現象。冬季來臨時,弱夜鷹會找個巖石縫隙或腐木洞穴躲起來,進行冬眠。冬眠時,它們的能量消耗只有正常狀態下的7%,處于深度蟄伏狀態持續數周或者數月不等。一旦冬眠結束,它們要恢復正常行動能力則需要7個小時之久。  

    

  脂尾倭狐猴——唯一冬眠的靈長類動物 

脂尾倭狐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馬達加斯加島位于非洲大陸的東南,是世界第四大島嶼,也是南回歸線穿過印度洋的最大島。島嶼上,高原、丘陵、火山、盆地錯綜分布,雨林中生活著一種大方、優雅的靈長類——脂尾倭狐猴。它早在1812年就被發現命名,但人們對其生活習性卻一直知之甚少。  

    脂尾倭狐猴是靈長類動物中唯一冬眠(蟄伏)的種類,盡管它們生活在熱帶,但為了能度過食物貧乏的旱季,它們也會選擇冬眠。脂尾倭狐猴會在每年6~7月進入旱季時開始蟄伏,它們要睡長達7個月之久,到翌年1月再蘇醒過來。整個旱季,它就靠它尾巴上的脂肪熬過,冬眠結束后,它們的體重可以下降一半。和溫帶地區冬眠的動物不同,在冬眠期間,它不需要控制身體的溫度,其體溫會根據外部溫度而波動。  

    旱獺——冬眠冠軍  

阿爾卑斯旱獺(圖片來源:新浪博客)  

    歐洲阿爾卑斯山,從8003200米的海拔區間,是阿爾卑斯旱獺活躍的地段。如果按冬眠時間長短算,阿爾卑斯山旱獺可以稱得上自然界的冬眠冠軍,它們不是在冬眠,就是在準備冬眠的路上。  

    夏季一開始,阿爾卑斯旱獺就在洞穴中收集一些植物的老莖,為冬眠作鋪墊。它們在9-10月份開始冬眠,最長可達8個月。高山旱獺冬眠時相互擠在一起,依靠儲存的脂肪度過漫長的冬眠期。冬眠期間,它們的體溫降到和外界差不多,心跳降到每分鐘5次,呼吸調整到每分鐘13次。  

    

  束帶蛇——集體冬眠  


束帶蛇(圖片來源于視覺中國)  

    在北美,穿行在森林、田野、草原到溪流、濕地、草地、沼澤,通常在水邊可以發現一種美麗而優雅的蛇——束帶蛇,它通常在黑色、棕色或綠色背景上點綴有黃色條紋圖案。  

    束帶蛇的交配行為屬于動物界“套路最深”的之一。它們一般集體冬眠,早春時節,當束帶蛇從冬眠中蘇醒,雄蛇通常先于雌蛇醒來,因為它要密謀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   

    有些 “心眼”多的雄蛇,它們會通過釋放一種性信息素假扮雌蛇,從而引誘其他雄蛇遠離洞穴。當把這些上當的雄蛇遠遠帶走之后,它再立即恢復“男兒身”,并且迅速趕回洞穴,第一個和這里所有的雌蛇交配。在束帶蛇的世界,通常雄性比雌性多得多,在交配季節,它們形成了“交配球”,其中一兩個雌蛇會被十個或更多的雄蛇性完全淹沒。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時候,一條雄蛇會在冬眠前與雌蛇交配,雌蛇會在內部存儲精子直到春天,屆時雌蛇會讓它的卵子受精。如果這天雌蛇在春天再次交配,秋天的精子會退化,春天的精子會使它的卵子受精。    

    

  四爪陸龜——不僅冬眠還夏眠  

四爪陸龜(圖片來源:https://m.baidu.com/tc?from=bd_graph_mm_tc&srd=1&dict=20&src=http%3A%2F%2Fwww.pstsg.com%2Fjbzl%2Fglbm%2F8233.html&sec=1551777233&di=e3e508af21e9df4f&is_baidu=0  

    行走在中國的西北,穿越荒漠和丘陵起伏的地帶,到達新疆伊犁州境內的霍城縣,這里是四爪陸龜唯一在中國生存的地方。  

    四爪陸龜,別名草原陸龜,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僅有的3種陸龜之一。四爪陸龜身上有非常堅固的甲殼,這是它引以為傲、逢兇化吉的盔甲。受襲擊時它可以把頭、尾及四肢縮回龜殼內,保證自身的安全。  

    四爪陸龜是肉食性動物,以蠕蟲、螺類、蝦及小魚等為食,亦食植物的莖葉。這種陸龜最奇特之處在于它不僅冬眠,還要夏眠。每年3月中旬出蟄,7月份以后又陸續進入夏蟄。  

    

  北極熊——冬眠時也能產仔  


北極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廣袤的北極,一片冰雪的世界,那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北極熊的地盤。北極熊以捕食海豹為主,它的嗅覺非常發達,能夠探測到遠在1.6千米外海豹,它的視野也非常好,擅長看遠景。北極熊還是一名優秀的游泳健將,可以10千米/小時的速度連續游數日。曾記錄到一只北極熊在冰冷的白令海中連續游9天,行進700千米抵達遠離陸地的冰層,然后又行進了1800千米。在冰天雪地的地面上行走時,北極熊的平均速度保持在5.6千米/小時左右,不過它的沖刺速度可以達到40千米/小時。  

    為了應對北極惡劣的氣候條件,冬季到來前北極熊也會局部冬眠。跟其他冬眠動物相比,北極熊熊冬眠時體溫和呼吸速率下降的幅度較小,而且可以隨時醒來。另外,北極熊冬眠時只是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不吃不喝,而不是整個冬季。更為神奇的是,懷孕的北極熊雌熊在冬眠期間依舊可以照常產仔、哺乳,春天醒來后就可以帶著小熊一起外出,冬眠產仔兩不耽誤。  

驚蟄到 是什么叫醒沉睡的動物們?

圖文簡介

摘要:據新華社報道,“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中國天文年歷》顯示,3月6日5時10分迎來“驚蟄”節氣。古人對于季節的代更,有著更為敏感的知覺。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為驚蟄,據《夏小正》記載:“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過后,天氣暖和,草木萌動,那些冬眠中的動物,開始慢慢蘇醒。冬眠是某些動物應對惡劣環境時的一種策略,科學上叫“蟄伏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