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了冬季最寒冷的時期,雖然當時大家出門都全身武裝起來,各種防凍措施都用上,但因為天氣酷寒,受凍的情況仍然并不少見。此外,對于某些特殊職業工作人員,比如冬天掃雪的工人,在高寒海拔地區駐守的崗哨軍人等,由于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環境中,導致身體嚴重受凍甚至凍傷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了解受凍后正確復溫的方法必不可少。  


圖片來源:https://stock.tuchong.com/free 

  凍傷是多發于寒冷季節,人體組織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環境中導致的常見損傷,一般表現為受凍部位皮膚發生紅腫癥狀。那么,什么是凍傷呢? 

  對于凍傷最初的研究 

  寒冷對周圍神經的影響很早之前就有研究,最早在戰爭手術中發現寒冷對神經有很大的損害,自此,人們開始對凍傷重視起來。另有記載,在拿破侖對俄的克里米亞戰爭里,部隊的隨行軍醫在對士兵的救治中發現了寒冷損傷案例,軍醫多米尼克·拉雷男爵以1812年從莫斯科撤退中的受傷戰士為案例,首次描述凍傷的病理生理學,針對凍傷的研究從此拉開序幕。 

  歷史當中,軍事人員在寒冷天氣中受傷的風險最大,但近年來有所改變。在過去的20年里,凍傷更多發于在寒冷環境中工作和戶外運動(包括登山、滑雪等)的人群,尤其是在高寒地區守衛崗哨的軍人

  凍傷的原因 

  目前有多種機制解釋寒冷其造成組織損傷的原因,組織缺血機制是比較公認的一種,在寒冷環境中,局部受到冷刺激會使皮膚血管強烈收縮,導致組織缺血,進一步造成組織損傷。也有研究認為其造成損傷的原因是寒冷直接影響神經纖維、血管生成,造成細胞毒性水腫,破壞軸漿轉運。寒冷環境中,組織的凍結最初是由于細胞外冰晶的形成。這些晶體直接破壞細胞膜,改變細胞膜內外的滲透壓梯度,導致細胞內脫水,引起細胞死亡。當組織的溫度持續下降時,就會形成細胞內冰晶,這些冰晶膨脹,導致細胞進一步被破壞。 

  身體對組織暴露于冷環境中的反應是通過血管收縮和擴張的交替循環實現的,血管擴張使血流恢復,從而使之解凍,而寒冷使之重新凍結,在反復的冷凍——解凍循環中,血栓形成,阻塞血管,加劇組織缺血和壞死,這也是進行性缺血的形成過程。 

  溫度的變化對機體組織細胞影響很大,機體在溫度大幅降低時,可能出現多方面的組織和細胞損傷。不同組織溫度與灌注血液溫度之間的不匹配,造成組織缺血一定時間后恢復血流,引起組織細胞損傷程度的加重,即再灌注損傷;交替出現的血管收縮和舒張,使細胞滲出過多,產生有害代謝物;還有膜通透性的改變和細胞內鈣離子的增加,對組織細胞都有很大的損害。 

  凍傷后的表現以及治療 

  人體凍傷易發處多在身體的外露部位,尤其是手、足以及耳朵等,開始會出現皮膚蒼白、冰冷麻木的現象,癥狀輕者一般會有紅、腫、熱、痛等癥狀;若發生嚴重凍傷,組織液滲出,細胞發生壞死,也會出現水泡甚至潰爛的情況。那么對于凍傷組織,我們應該怎么正確處理呢? 

  受凍后的皮膚組織由于缺血導致細胞通透性降低,脆性增加,大力擠壓會對其造成更嚴重的損傷。所以千萬不要像影視劇中那樣,對凍傷人員使用雪搓的方法,這并不能使凍傷組織有所緩解,反而會使凍傷組織持續暴露在寒冷環境,造成二次組織凍傷。也不要用過熱的水或火烤對受凍組織進行復溫,不均勻以及過熱的復溫都會對受凍組織造成二次損傷。對受凍局部皮膚或者肢體及時進行復溫的正確做法是使用37℃到42℃的溫水浸泡或溫敷,使受凍組織慢慢恢復正常溫度。 

  當遭遇凍傷時,使患者脫離寒冷環境,并使用合適溫度的水對受凍組織進行及時復溫,是對凍傷的預處理,也是治療凍傷最基礎的一步。我們要了解凍傷的基本治療原則,對于程度較輕的受凍組織進行簡單的預處理,如果是程度較嚴重的凍傷,建議大家盡早送醫院接受治療。  

    

  參考文獻: 

  Jia J.The pathogenesis of non-freezing cold nerve injury Observations in the rat[J].Brain : a journal of neurology,1997,120 ( Pt 4)():631-646. 

  Murphy JV,Banwell PE,Roberts AH.Frostbit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J].The Journal of trauma,2000,48(1):171-178. 

寒冷環境受凍后,正確復溫有門道

圖文簡介

摘要:剛過了冬季最寒冷的時期,雖然當時大家出門都全身武裝起來,各種防凍措施都用上,但因為天氣酷寒,受凍的情況仍然并不少見。因此,了解受凍后正確復溫的方法必不可少。 當遭遇凍傷時,使患者脫離寒冷環境,并使用合適溫度的水對受凍組織進行及時復溫,是對凍傷的預處理,也是治療凍傷最基礎的一步。對于程度較輕的受凍組織進行簡單的預處理,如果是程度較嚴重的凍傷,建議大家盡早送醫院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