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提到恐龍,我們總是聯想到侏羅紀時代呢? 

  相信很多人都會承認,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功不可沒。但我們其實都被這系列電影給“騙”了。 

  因為實際上,無論是侏羅紀公園,還是侏羅紀世界系列,里面出現的大部分恐龍都是生活在白堊紀的,比如暴龍(Tyrannosaurus rex)、三角龍(Triceratops horridus)等。

圖片來自侏羅紀公園I 電影 

  非鳥恐龍類在地球上生活超過了1.6億年,跨越了三個地質歷史上的“紀”: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它們最繁盛的時段應該在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而大眾最為熟悉的恐龍大多來自晚白堊世。有趣的是,除去一些晚侏羅世的龐然大物,大部分侏羅紀的恐龍都不為大眾所知。 

  而整個侏羅紀公園系列,其實就是一個打著侏羅紀旗號的“大約在白堊紀公園”。 

差不多是白堊紀公園了(圖片來自愛好者的同人創作)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要從兩個紀的名字說起。 

  1.侏羅紀的名字起源 

  侏羅紀(Jurassic) 這個名字來源于法國與瑞士交界的一座風景秀麗的山脈——侏羅山(Jura Mountains)。侏羅山是阿爾卑斯山脈一支,除了是歐洲著名的滑雪、溫泉度假勝地之外,也是近現代地質學起源時期重要的“野外實驗室”。在構造地質學中,有著名的“侏羅山構造”,也稱“侏羅山褶皺”。而在地層古生物學方面,侏羅山主要由下侏羅統、中侏羅統和上侏羅統三套連續的海相碳酸鹽沉積構成,產出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是歐洲地層古生物學的天然教學場所。 

侏羅山鳥瞰(圖片來源:昵圖網) 

    

  2.白堊紀的名字起源 

  白堊紀(Cretaceous),中生代最后一個紀,也是顯生宙最長的一個紀。白堊紀的名字來源于拉丁語,Creta,是指一種常見的沉積礦物,白堊。白堊實際上是一種由海洋浮游生物形成的鈣質的超微體化石組成一類沉積巖。這種巖石往往呈現白色,質地松軟,分布非常廣泛。由于歐洲在中生代整體呈現一個多島洋的狀態(類似現今的東南亞),因此這種一般由淺海沉積的白堊在歐洲分布非常普遍。現代地層學出現之后,這套經常出現在侏羅系之上的廣布白堊的巖層,就被稱為白堊系,對應的時間,也就是白堊紀。 

白堊沉積構成的海岸(圖片來源:全景網) 

  可是,“白堊”雖然構成了很多風光奇秀的海岸斷崖,在日常生活中卻實在是一些不起眼的東西。歐洲人用白堊制作粉筆,粉刷墻面,質量極高的白堊,會被用在西方繪畫中作為珍貴的顏料,比如“西班牙白”。白堊這個名字在國內用的不是很多,但是近些年來經常出現在一些國外的流行文化作品當中。 

  在柯南道爾的著名推理小說《五個橘核》(出自《福爾摩斯探案集》的《冒險史系列》)這個故事當中,福爾摩斯通過觀察委托人鞋尖沾染的白堊,精準的猜出了委托人是從倫敦西南而來。后續的影視作品當中,也有很多對這個細節的致敬。比如在英劇《神探夏洛克》中,華生第一次在實驗室見到“卷·福爾摩斯”的時候,福爾摩斯就在顯微鏡下研究白堊。 

神探夏洛克第一季第一集劇照 

  白堊紀和侏羅紀的名字翻譯得也很有趣。我國地質學發展早期,借鑒學習了很多日本科學家對術語的翻譯。各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名字,因此受到了日式翻譯的影響。本文涉及侏羅紀和白堊紀恰好代表了兩種翻譯方法(我們在這里不討論是日本人翻譯的還是中國人翻譯的,因為翻譯結果都是一樣的,漢字)。可能中國人大部分感覺白堊紀名字有點神秘,聽起來像音譯,實際上是意譯的;相反侏羅紀是音譯的,山的名字就是如此發音。 

  對于歐美文化圈來說,作為地質史兩個比較靠近的時代,都是恐龍時代的一部分。一個以歐洲人都熟悉的高山命名,一個以英國人糊墻的粉刷材料命名。選一個做科幻小說標題,哪一個更吸引眼球就很清楚了吧?花好幾億拍個電影,屏幕上名字叫“白堊紀公園”。嗯,這電影看著就pm2.5超標! 

  其實這種事情國內也有啊,比如如果一幫地質狗要帶你去志留系墳頭組去挖化石,這事兒是不是聽起來就渾身難受。 

墳頭組名產 王冠蟲化石  照片來自化石網 

  這么說來,《昆侖紀世界》的確比《立邦漆公園》聽上去強多了。 

據傳說,這是侏羅紀世界系列電影宇宙其他作品 

為什么不是《白堊紀公園》?

圖文簡介

摘要:提到恐龍,我們總是聯想到侏羅紀時代。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功不可沒。但我們其實都被這系列電影給“騙”了。因為實際上,無論是侏羅紀公園,還是侏羅紀世界系列,里面出現的大部分恐龍都是生活在白堊紀的,比如暴龍、三角龍等。其實大眾最為熟悉的恐龍大多來自晚白堊世。有趣的是,除去一些晚侏羅世的龐然大物,大部分侏羅紀的恐龍都不為大眾所知。而整個侏羅紀公園系列,其實就是一個打著侏羅紀旗號的“大約在白堊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