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北京又地震了!在北京的你有震感嗎?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19年04月14日12時47分在北京懷柔區發生3.0級地震,震源深度19千米。而就在這個月7日,北京市海淀區發生了2.9級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雖然這兩次震級都很低,但由于都是淺源型地震,位于震中的人們都有震感。專家表示,這兩次地震都屬于地質活動的正常范圍,沒有跡象表明后續會有更大地震。
1、震情基本情況
中國地震臺網稱,4月14日的地震震中距昌平城區19公里,距北京市區48公里,這次地震是北京市近20多年來第一次三級地震。
而4月7日的地震屬于小地震,雖然地震震級不大,但是居住在靠近地震震中附近的海淀區和昌平區的很多居民感覺到了這次地震。
圖1和圖2為北京地震臺網記錄到的4月7日和4月12日的地震烈度圖。由圖看出,地震的烈度大多數在Ⅰ-Ⅲ之間。量值的人感和物感見圖3。
圖1 2019年4月7日海淀西北旺鎮2.9級地震儀器烈度
圖2 2019年4月14日北京懷柔九渡河鎮附近3.0級地震儀器烈度
分布圖(據北京市地震局)。其中Ⅰ、Ⅱ、Ⅲ為烈度值。
圖3 地震烈度Ⅱ和Ⅲ度人的感覺和物的反應(據北京市地震局)
2、北京地區的地震
據《新京報》報道,自2013年以來(截止2017年9月10日),北京共發生7次地震,其中震級最高的為2017年8月28日23:05:08在北京房山區發生的2.8級地震(塌陷),同時記者注意到了4次2.6級以上地震均為塌陷或非天然地震。
圖4 2009.1-2018.12北京地區M=1~4.9級的地震分布圖
根據《第五代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圖》,北京大部分地區處于0.20G地區,也就是說在50年期限內,一般場地條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為10%的地震動加速度峰值。據不完全統計,自晉元康四年(294年)有地震記載以來,北京地區曾遭受6級以上破壞性大地震襲擊有6次之多,5級地震有11次。
圖5 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第五代)
圖6 北京及周圍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
(粉紅色字體應為在50年期限內,一般場地條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為10%的地震動加速度峰值)
北京地區處于華北平原地震帶、山西地震帶和張家口-渤海地震帶交匯之處,歷史上曾發生過294年延慶東6級、1057年大興南6.8級、1484年延慶6.8級、1536年通縣南6級、1665年通縣6.5級、1679年三河-平谷8級和1730年京西頤和園6.5級等一系列破壞性地震。北京中心城區也曾發生1076年5級地震、1627年5級地震。其中,三河-平谷8級地震傷亡近10萬人,大興6.8級地震死亡2.5萬人,頤和園6.5級地震傷亡457人。近幾十年來受鄰區強震的波及影響,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北京死亡189人、傷5000多人。
圖7 歷史上北京發生的幾次大地震震中分布圖
北京地區現代地震活動以中小地震為主,自1970年以來,年平均發生2級以下地震60-70次,3級左右有感地震3-4次;4級左右中等地震平均5年發生1次。最大是1990年延慶大海坨山4.6級地震。1996年順義4.0級地震以來,已22年未發生過4級以上地震。
3、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地震對地面影響的強烈程度。主要依據宏觀的地震影響和破壞現象,如人的感覺,物體的反應,房屋建筑物的破壞和地面現象的改觀(如地形、地質、水文條件的變化)等方面來判斷。把地震的強烈程度,從無感到全毀劃分為若干等級,列成表格,以統一的尺度衡量地震的強烈程度,即稱為“地震烈度表”。除日本等少數國家外,當前國際上普遍采用12度劃分法。
北京是祖國的首都,黨中央歷來重視北京地區的防震減災工作。中國地震局和北京市政府正在北京開展基于地震風險的韌性城市建設,提高城鄉的防震減災綜合能力,抵御大震的影響。
時隔一周北京又地震了是巧合嗎?
圖文簡介
摘要:2019年04月14日12時47分在北京懷柔區發生3.0級地震,震源深度19千米,這次地震是北京市近20多年來第一次三級地震。而就在這個月7日,北京市海淀區發生了2.9級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雖然這兩次震級都很低,但由于都是淺源型地震,位于震中的人們都有震感。專家表示,這兩次地震都屬于地質活動的正常范圍,沒有跡象表明后續會有更大地震。
- 來源: 科普融合創作與傳播
- 上傳時間:201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