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194181301分,臺灣花蓮縣海域(北緯24.02度,東經121.65度)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24千米。震中位于花蓮縣附近海域,距海岸僅1公里。島內各地均有震感。東南沿海各省也均有強烈震感,甚至杭州、南京等地民眾也感受到房屋的晃動。據最新報道,該地區歷史上地震活動水平較高,且發生6級以上地震常會伴隨5級左右強余震,但這一水平的余震將不會對大陸地區產生明顯影響。 

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微博賬號公布的結果(圖片來源:中國地震臺網微博) 

  今年以來,臺灣共發生五級以上地震6次,其中5.05.95次,6.0級以上1次,最大地震是本次地震。 

今年來臺灣發生的5.0級以上地震(來源中國地震臺網) 

  而近一年來,臺灣共發生五級以上地震10次,其中5.05.98次,6.0級以上2次,最大地震也是本次地震。近五年來,臺灣及附近海域共發生五級以上地震57次,其中5.05.947次,6.0級以上10次,最大地震是這次地震和201626日在臺灣高雄市發生的6.7級地震。 

    

  臺灣島為何地震頻發?此次地震是由什么引起的? 

    

臺灣及鄰近區域1900-2016發生的地震統計(圖片來源:USGS) 

    

  臺灣島位于歐亞板塊東南緣與菲律賓海板塊的斜向聚合處,屬于西太平洋板塊聚合帶--火山島弧帶--地震帶的一部分。以臺東縱谷地殼對接帶為界,西部屬歐亞大陸板塊,東部屬菲律賓海板塊。 

  在臺灣南部,歐亞大陸板塊以南海海洋地殼為先導向東俯沖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在臺灣東北部,菲律賓海板塊向北西俯沖至歐亞大陸板塊之下,形成了獨特的雙俯沖帶--馬尼拉海溝與琉球海溝。這兩個俯沖帶是新近紀形成的西太平洋溝----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典型的太平洋西緣弧陸碰撞造山帶,雙俯沖帶顯著控制了臺灣島及附近海域的地質特征及大地構造,地質構造復雜。 

臺灣地質構造單元劃分及重要斷裂分布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①—臺東縱谷斷裂梨山斷裂潮州斷裂 

  屈尺斷裂三義斷裂 

  此次地震震中花蓮縣位于臺灣東北部,花東縱谷( 花蓮) 是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的交界線,由于這兩個板塊互相推擠、擠壓產生雙俯沖帶,花蓮地震基本發生在這個雙俯沖帶上,這類型的地震一般屬于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km)。對于淺源地震,如果震級較大產生的危害也比較大,波及的范圍也會相對較廣。 

5年花蓮區域附近發生的5.0級以上的地震 

發震時刻 

震級(M) 

緯度(°) 

經度(°) 

深度(千米) 

參考位置 

2019-04-18 13:01:05 

6.7 

24.02 

121.65 

24 

臺灣花蓮縣海域 

2019-04-09 23:13:22 

5 

23.96 

121.61 

10 

臺灣花蓮縣海域 

2019-04-04 09:56:55 

5.1 

22.99 

120.85 

10 

臺灣臺東縣 

2019-04-03 09:52:56 

5.7 

22.95 

120.87 

12 

臺灣臺東縣 

2019-03-08 10:32:14 

5.3 

22.46 

121.34 

11 

臺灣臺東縣海域 

2019-01-30 13:21:34 

5.2 

23.77 

122.43 

20 

臺灣花蓮縣海域 

2018-12-16 05:21:05 

5.2 

23.71 

121.8 

26 

臺灣花蓮縣海域 

2018-10-24 00:04:03 

5.7 

24.01 

122.68 

30 

臺灣花蓮縣海域 

2018-10-23 12:34:57 

6 

24.01 

122.65 

30 

臺灣花蓮縣海域 

2018-05-02 07:47:04 

5.2 

23.97 

122.29 

15 

臺灣花蓮縣海域 

2018-03-20 17:22:56 

5.1 

23.33 

120.52 

14 

臺灣臺南市 

2018-02-26 02:28:40 

5 

24.43 

121.97 

17 

臺灣宜蘭縣海域 

2018-02-07 23:21:30 

6.1 

24.07 

121.79 

12 

臺灣花蓮縣附近海域 

2018-02-07 19:13:05 

5 

23.98 

121.79 

13 

臺灣花蓮縣附近海域 

2018-02-07 03:15:30 

5.9 

24.02 

121.69 

10 

臺灣花蓮縣附近海域 

2018-02-07 02:07:40 

5.2 

24.05 

121.68 

10 

臺灣花蓮縣附近海域 

2018-02-07 02:00:13 

5.2 

24.1 

121.74 

10 

臺灣花蓮縣附近海域 

2018-02-06 23:50:42 

6.5 

24.13 

121.71 

11 

臺灣花蓮縣附近海域 

2018-02-04 22:13:12 

5.5 

24.16 

121.75 

10 

臺灣花蓮縣附近海域 

2018-02-04 21:56:41 

6.4 

24.2 

121.72 

10 

臺灣花蓮縣附近海域 

2017-11-22 22:20:10 

5.2 

23.71 

120.6 

16 

臺灣云林縣 

2017-11-11 20:22:53 

5 

23.68 

120.69 

20 

臺灣南投縣 

2017-09-20 22:29:55 

5.5 

23.35 

121.85 

15 

臺灣花蓮縣海域 

2017-05-16 07:12:53 

5.6 

23.31 

121.49 

10 

臺灣臺東縣 

2017-04-30 09:57:22 

5 

21.43 

121.8 

90 

臺灣臺東縣海域 

2017-02-11 01:12:51 

5.6 

22.85 

120.2 

20 

臺灣高雄市 

2016-12-15 22:14:30 

5.1 

22.86 

121.26 

5 

臺灣臺東縣海域 

2016-11-30 20:04:33 

5 

22.78 

121.39 

11 

臺灣臺東縣海域 

2016-11-25 05:55:54 

5.2 

24.14 

122.38 

19 

臺灣花蓮縣海域 

2016-10-06 23:51:59 

5.9 

22.6 

121.38 

20 

臺灣臺東縣海域 

2016-05-13 16:24:12 

5 

24.78 

121.98 

5.9 

臺灣宜蘭縣海域 

2016-05-12 12:29:56 

5.8 

24.77 

122.02 

15 

臺灣宜蘭縣海域 

2016-05-12 11:17:13 

6.2 

24.71 

122 

15 

臺灣宜蘭縣海域 

2016-04-28 02:19:05 

5.2 

23.26 

121.3 

8.3 

臺灣花蓮縣 

2016-04-27 23:17:10 

5.6 

24.22 

121.71 

7.5 

臺灣花蓮縣海域 

2016-02-18 09:09:40 

5 

23.04 

120.88 

10 

臺灣臺東縣 

2016-02-09 08:47:00 

5.3 

23.92 

121.77 

6 

臺灣花蓮縣海域 

2016-02-06 03:57:26 

6.7 

22.94 

120.54 

15 

臺灣高雄市 

2016-01-19 10:13:26 

5.4 

22.83 

121.42 

27 

臺灣臺東縣海域 

2015-11-11 23:33:19 

5 

24.5 

122.7 

90 

臺灣宜蘭縣附近海域 

2015-11-02 05:09:41 

5.6 

22.8 

121.65 

10 

臺灣臺東縣附近海域 

2015-10-19 10:17:36 

5.3 

24.94 

122.01 

7 

臺灣宜蘭縣附近海域 

2015-09-16 21:08:57 

5.4 

24.32 

121.92 

7 

臺灣宜蘭縣附近海域 

2015-09-16 03:37:34 

5.7 

24.33 

121.86 

7 

臺灣宜蘭縣附近海域 

2015-09-01 21:24:45 

5 

24 

121.49 

6 

臺灣花蓮縣 

2015-08-13 22:08:00 

5.2 

24.1 

122.41 

7 

臺灣花蓮縣附近海域 

2015-05-11 16:38:20 

5 

24.52 

120.56 

10 

臺灣苗栗縣附近海域 

2015-04-26 04:01:35 

5.3 

23.98 

122.53 

8 

臺灣花蓮縣附近海域 

2015-04-20 20:00:01 

6 

24.1 

122.5 

20 

臺灣花蓮縣附近海域 

2015-04-20 19:45:12 

5.9 

24.1 

122.5 

20 

臺灣花蓮縣附近海域 

2015-04-20 09:42:55 

6.4 

24 

122.5 

7 

臺灣花蓮縣附近海域 

2015-03-23 18:13:51 

5.7 

23.84 

121.69 

20 

臺灣花蓮縣附近海域 

2015-02-14 04:06:28 

6.2 

22.61 

121.54 

7 

臺灣臺東縣附近海域 

2015-01-07 12:48:31 

5.2 

24.34 

121.7 

10 

臺灣宜蘭縣 

2014-11-20 01:46:21 

5.4 

25 

122.08 

6 

臺灣新北市附近海域 

2014-09-25 18:35:01 

5 

22.77 

121.36 

7 

臺灣臺東縣附近海域 

2014-05-21 08:21:14 

5.7 

23.7 

121.5 

20 

臺灣花蓮縣 

    

  5年花蓮區域附近發生的5.0級以上的地震中可以發現,花蓮地區地震頻發,其中震群型地震較多,歷史上也曾發生多次破壞性震群型地震。1951 1022 日,花蓮近海連續發生7.3級和7.1 級兩次強烈地震;20180206日前后分別發生三次6.0級以上地震,分別是2 4 號的Ms6.4 級,26 號的Ms6.5 級以及27號的Ms6.1 級地震;2015420日發生3次地震分別是6.45.96.0級。這些震群的發生與花蓮縣所處的構造位置息息相關。 

  地震相關知識點補充 

  地震序列:在一定時間內,發生在同一震源區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發震機制具有某種內在聯系或有共同的發震構造的一組地震的總稱。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主震型、震群型、孤立型。 

  主震型:一般來說,先發生的地震震級最大被稱為主震,后面跟著發生震級較小的地震被稱為余震。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余震的頻次和震級會有起伏地逐漸減少。 

  震群型:主要特點是沒有突出的主震,能量是通過多次震級相近的地震釋放出來的。在一個地震序列內,各地震之間的震級差別很小。 

  孤立型:其主要特點是幾乎沒有前震,也幾乎沒有余震。而且如果有前震或余震,其震級與主震震級相差極大。 

    

  東南沿海震感強烈:震感和哪些因素有關? 

  上文提到,此次花蓮地震波及范圍很廣,不僅島內震感強烈,福建、浙江甚至上海等地均有震感。那么,地震時人們感覺出來的震感是否有一定的量度依據呢? 

  答案是有,但是并不是絕對對應。影響我們感受到地震的因素很多,可能在同一地區不同位置的人,感受也會不一樣。我們可以根據地震對地面的破壞情況大致估計震感的強弱,這就是我們日常提到的烈度。 

地震烈度的概念(來自陳棋福的課件) 

  同一地震只有一個震級,烈度則根據離震中或震源的距離不同而有變化。同一震級的地震在不同的地區會造成不同烈度的破壞,而且同一地點,同一震級的地震,其震源越淺,造成的破壞越大,烈度越高。另外,地表各處由于地質條件不均一,破壞程度也就不一樣,因而對于一個區域震感的強弱只能是大致的估計。 

  我們根據長時期內各地可能遭受的地震危險程度對國土進行劃分,以圖件的形式展示地區間潛在地震危險性的差異,形成了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 

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圖片來源于:河南省地震局http://www.eqha.gov.cn/index.php?show=20-2)) 

    

  遇到強震時,我們該如何防震自救? 

  在室內的避震方法 

  1、地震時,就近尋找遮蔽物, 用軟墊或枕頭等物, 保護頭部。身體應采取的安全姿勢是:蹲下或坐下,盡量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 

  2、應選擇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最好是容易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最理想的地方是洗手間、廚房,到時侯可能有水和食物維持生命。 

  3、遇到強烈地震,切記不能開門開窗、跳樓,要先躲避,等地震傳播過去后,有機會就迅速撤離。 

  室外避震方法 

  1、就地選擇開闊地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不要返回房屋內。 

  2、應注意避開樓房、過街天橋、高大煙筒等高大建筑物;應避開變壓器、電線桿、路燈、廣告牌等危險物或懸掛物;還要避開狹窄街道、危墻、磚瓦木料等堆放物。 

  3、如果身在山上,應避開山腳、陡崖,以防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公共場所的避震方法 

  1、切忌盲目地急著往外沖,聽從現場工作人員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堵在逃生出口。 

  2、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避震措施。在商場、在地鐵等處時,選擇結實的柜臺、柱子邊或墻角等處就地蹲下,護住好頭部。 

  3、避開玻璃門、櫥窗; 避開高大不穩定的或擺放重物及易碎物的或架;避開廣告牌、吊燈等懸掛物。 

  在汽車內避震 

  1、地震時,行駛的汽車里,司機不要緊急剎車,應當降低速度,靠邊停放。 

  2、如果在立交橋、高架橋、高速路上或附近,應迅速離開。 

  3、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時,乘客應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摔傷;或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過后再下車。 

  震后的自救 

  1、大震后,時有余震發生,周邊的環境可能進一步惡化,要盡量改變所處環境,穩定后設法轉移。 

  2、如果受傷,應當適當進行包扎,防止流血過多,而失去生命。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救助, 就要搜尋周圍是否有可飲用的水、飲料,可吃的食物。 

  3、不要亂叫,保持體力,等聽到外邊有人聲時,用敲擊聲求救。 

  震后的互救 

  1、脫險者,如果沒受傷或輕傷,應該積極參加互救活動。 

  2、挖掘被埋人員時,應保護支撐物,防止進一步倒塌進一步傷人。被壓者不能自行爬出的,不要生拉硬拽,防止抻壞身體。 

  3、搬運脊椎受傷者,要用門板或硬擔架。當一時無法救出存活者時,應留下標記,以待設法搶救。 

    

  參考文獻及圖片來源: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http://news.ceic.ac.cn/ 

  USGS(美國地質調查局)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search/ 

  [1]張開畢,徐維光,陳淑華,毛建仁,范德旺.臺灣區域地質概論[J].福建地質,2017,36(02):79-93. 

  [2]李宗超,陳學良,吳健,吳清.臺灣地區花蓮地震(M_s6.5)工程地震動參數特征分析[J].建筑結構,2018,48(S2):308-313. 

花蓮地震為啥江浙滬也有震感?

圖文簡介

摘要: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19年4月18日13時01分,臺灣花蓮縣海域(北緯24.02度,東經121.65度)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24千米。島內各地均有震感。此次花蓮地震波及范圍比較廣,我國東南沿海城市大多都有震感。今年以來,臺灣共發生五級以上地震6次,其中5.0到5.9級5次,6.0級以上1次,最大地震是本次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