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馬上來臨,你是不是已經計劃好了出行安排呢?但不論是回家還是出游都少不了要乘車。說到乘車,有人立刻就要皺起眉頭了,暈車那個難受勁兒可是誰暈誰明白啊??墒牵阋詾闀炣囀瞧嚢l明以后才有的事兒嗎?
其實,從古到今暈“車”都是人們出行的日常。古代中國有暈轎、歐洲有暈馬車、泰國有暈象;現代有暈車、暈船、暈游樂場、暈3D、暈VR,甚至還有暈宇宙飛船。
各種“暈”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們該如何克服暈車的毛病?暈車藥好使嗎,作用機理是什么?動物們暈車嗎?開車就不暈車是真的嗎?今天,大院er就把大家的種種疑惑一網打盡。
一張動圖檢驗你抵抗暈車的能力(圖片來源https://www.nicepsd.com/works/68725/)
我們的平衡器官其實在耳朵里?
人類通過一系列感覺器官來感受空間位置的變化,其中最為常用的當然是雙眼。除此之外,位于內耳的感覺器官群負責協調人體平衡感,特別是頭部的平衡感,同樣意義重大。內耳感覺器官群中的半規管是主要的空間感受器,它由三個相互垂直的半規管構成,內部充滿淋巴液。
三個相互垂直的半規管可以很好的覆蓋整個運動空間,無論人向哪個方向移動,都能確保至少有一個半規管中的淋巴液可以隨之運動。當我們的位置發生變化時,淋巴液的流動會刺激到浸潤于其中的一系列纖毛狀感覺細胞,這些細胞將液體流動轉化成電信號,匯報給大腦,經過大腦處理即可形成平衡感。
內耳的感覺器官群,其中三個相互垂直的半規管清晰可見(圖片來源auto.mop.com)
與睜眼五彩世界閉眼一團漆黑的視覺不同,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習慣了直立行走以及向各方向移動時的空間感,不會意識到這背后實際上有像眼睛一樣的感覺器官在協調和掌控。
實際上,一個很簡單的動作就能讓你馬上明白半規管的厲害:原地閉著眼睛轉上幾圈,是不是立馬天旋地轉?這種暈眩感就來自于半規管內淋巴液劇烈流動的慣性。雖然人已經停下了,但是內耳淋巴液仍然在激蕩之中,大腦自然會做出人體仍然在劇烈運動的判斷,并拼命地嘗試糾正這種異常,暈眩就隨之而來了。
人類為什么會暈車?
人類暈車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傳統理論認為,是由于半規管閾值過低導致平衡感異常繼而引發植物性神經紊亂,該機理從原則上來說是正確無誤的。不過最新的研究認為,視覺器官與內耳平衡器官信息收集的不同步才是造成暈車的主要誘因。
一般來說,人體發生暈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感覺器官之間信息收集不同步——眼睛看到了移動,內耳平衡器官沒有感受到空間變化,或者視覺上沒看到位置移動,但是內耳平衡器官們一致認為你其實動了。例如乘車時坐在后排,視線受到阻擋,無法看到行進過程中的急轉彎以及坑洼不平的路況。不過,乘客的平衡感覺器官卻能夠感受到位置的變化。本質上來說,暈VR和暈車遵循同樣的原理,但是具體表現又恰恰相反。視覺呈現的畫面太過驚險刺激,而平衡器官卻完全感受不到位置的移動,機體自然會產生抗拒。
《生活大爆炸》中謝耳朵體驗VR(圖片來源:www.desktx.com)
第二階段:視覺和平衡感覺器官發生矛盾后,隨之而來的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糾錯或者保護機制。關于你到底動了沒有這個問題,中樞神經沒太想明白,左右護法意見不統一,你這個幫主日子肯定好過不了。對大腦來說,首先的判斷便是人可能處在異常甚至危險的境地中,之后大腦開始指揮植物神經做出應對。你的身體會出現一系列暈車癥狀:唾液分泌,排汗,頭暈,惡心等等。
第三階段:既然第二階段中出現的這些身體反應既不會改善視覺和平衡感,又不能讓身體感到舒服,那為什么大腦還要隨便瞎指揮呢?其實,這些植物性神經紊亂引發的癥狀,主要有兩大用意:其一是保護,例如劇烈創傷后的暈眩和休克;其二是警示,用異樣感提示身體進行趨利避害性的行為,例如聞到不快氣味時的惡心以及嘔吐。植物神經反復操控身體做出讓你不適的反應,最終的結果就是胃部劇烈收縮引發的強烈嘔吐。
為什么很少聽說司機暈車?
司機駕駛汽車之前已經受到過系統的訓練,習慣了駕駛時身體感覺的變化,換言之平衡系統的闕值得以提升。司機開車時視野良好,且由于操控汽車時大腦會先于感覺系統做出預判,因而基本不可能發生視覺和平衡感的脫節。與乘客先感受轉彎才意識到位置的變化不同,司機在轉彎之前就已經知道身體接下來要進行怎樣的操作,位置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感官始終處在良好的校準和協調狀態下。因此,開車不暈坐車暈確實是很有可能出現的情況。
與之類似,乘坐過山車或者快艇時,位置的變化極度劇烈,容易誘發暈車。很多人因為害怕全程閉著眼睛,最后反而造成嘔吐。但如果全身心投入其中,調動各種感官去感受這種刺激,反而會有淋漓盡致的快感。
動物會暈車嗎?
有個笑話說,乘車帶狗去兜風,結果狗吐了,最后車跟狗都不想要了,可見動物暈車也并不稀罕。長途運輸中的家畜,由于空間狹小密閉,視野不良,經常發生非常嚴重的暈車癥狀,嚴重時還可能致死。家禽家畜也就算了,就連魚類都可能暈車。德國科學家曾經把一種熱帶魚發射到太空中研究失重下的暈車效應,企圖據此為解決宇航員的暈“船”問題提供一定參考。
乘車的狗暈車嘔吐(圖片來源于k.sina.com.cn)
那么,什么樣的動物會暈車,蜜蜂?蝸牛?豬肉絳蟲?答案是各種脊椎動物,三組相互垂直的半規管是脊椎動物的標配。
說起標配,還真有低配的脊椎動物存在。隸屬于無頜總綱的七鰓鰻和盲鰻,從進化角度來說屬于脊椎動物的低級形態,雖然生有半規管,但是分別僅有兩組及一組半規管。營寄生的七鰓鰻,一旦完成對寄主的吸附,即可一輩子高枕無憂,空間感差點恐怕也不打緊了吧?而盲鰻三只眼睛被皮層包覆,只能感受光感沒有視野,頭部不明顯,沒有上下顎……聽起來好似行尸走肉,實際上,盲鰻可以從魚鰓鉆入魚體然后一路吃到腹腔去,然后再鉆個洞出來。這直來直去的性格,一組半規管確實也夠用了。
七鰓鰻(左)&盲鰻(右)(圖片來源www.vcc168.com)
應該如何避免暈車?
利用上面提到的暈車機理,只要能夠保證視覺和平衡感的同步,暈車癥狀就會不易出現。比如容易暈車的人坐到副駕駛位置癥狀就會輕微很多;坐火車時面朝列車行進方向更不容易發生暈車;乘坐車輛時盡量多看遠處風景,避免盯著手機和閱讀書籍等等。這些措施針對暈車發生的第一階段,可以將暈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圖片來源:www.115jk.com)
比較容易暈車的人,可以在乘車前30分鐘適當服用藥物進行預防。暈車藥物針對暈車發生后的第二和第三階段,主要機理是促進植物性神經紊亂的平復。常見暈車藥物的主要成分包括嘔吐中樞抑制劑、副交感神經阻斷劑、胃粘膜局部神經麻醉劑、鎮痛劑等。從暈車藥的機理和成分也可以看出,即便已經發生了暈車癥狀,及時服用暈車藥還是能起到一定緩解作用的。
此外,其他的輔助措施還包括,乘車前保證充足睡眠,避免暴食及空腹,盡量穿用寬松服裝等等。當然,歸根結底的應對措施還是要鍛煉自己的平衡器官,避免過度敏感。這方面的專門教程還有很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參考。
而如何避免寵物暈車呢?其實也很簡單,從寵物幼年時期就開始訓練,逐步適應乘車的感覺。發生暈車時不要呵斥寵物,耐心安撫。前往寵物醫院盡量選擇公共交通加步行,避免寵物有乘車等于上醫院的逆反意識。經過適應的寵物可能還會愛上乘車兜風的感覺。
我們的祖先來自叢林荒野,復雜的生存環境要求我們具備靈敏的感官和面對危險的回避本能。暈車就是這樣的一種直覺,是來自大腦的“不祥預感”。了解了暈車的原理,下次乘車時不妨嘗試一下剛才介紹的方法。千萬不要責怪自己的體質太敏感,可能只是你的大腦格外的在乎你,想要呵護你罷了。
參考文獻:
[1]https://www.selfdoctor.net/q_and_a/2003_07/norimono_yoi/01.html
[2]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06841
[3]http://takeda-kenko.jp/navi/navi.php?key=norimonoyoi
[4]https://www.ssp.co.jp/aneron/measures/medicine.html
[5]https://www.ssp.co.jp/condition/motionsickness/prevention/
[6]https://style.nikkei.com/article/DGXDZO13580580X20C10A8W13000?channel=DF130120166128&style=1&page=2
[7]https://m.focus.de/gesundheit/gesundleben/vorsorge/reisemedizin/tid-30671/erforschung-der-reisekrankheit-wissenschaftler-schicken-fische-und-algen-ins-all_aid_963457.html
[8]https://style.nikkei.com/article/DGXKZO00214220Y6A420C1TZQ001?channel=DF140920160921
別“暈乎乎”過五一暈車寶典請查收
圖文簡介
摘要:五一假期馬上來臨,不論你是回家還是出游都少不了要乘車。說到乘車,有人立刻就要皺起眉頭了,暈車那個難受勁兒可是誰暈誰明白啊??墒?,你以為暈車是汽車發明以后才有的事兒嗎?各種“暈”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們該如何克服暈車的毛???暈車藥好使嗎,作用機理是什么?動物們暈車嗎?開車就不暈車是真的嗎?今天,我們就把大家的種種疑惑一網打盡。
- 來源: 科普融合創作與傳播
- 上傳時間:201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