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微博)
高考倒計時,復習進行時,有人沉穩靜好,仙音裊裊,有人臨陣磨槍,耳機咣咣。科學地講,聽音樂,到底能不能提高你的工作、學習效率呢?這不僅對于學生,對廣大辦公室工作者,也同樣有意義。
關于這個問題,有各路廣為流傳,甚至互相矛盾的說法:
是抖腿曲好,還是環境音好?
是熟悉的老歌好,還是刺激的新歌好?
是莫扎特的古典奏鳴好,還是竇唯的氛圍純音好?
還是,一切都不好,安靜就好?
眾說紛紜,是因為構成這個問題的要素有三:什么樣的音樂?什么樣的學習工作任務?什么樣的你?輕下斷言,片面強調第一個要素,影響到莘莘學子的高考成績,罪過可就大啦!
從這三個要素出發,我們看看一些廣為流傳的說法,各有什么正誤。
什么樣的音樂:莫扎特、糊團、兒歌
古典音樂,特別是莫扎特的作品,有助于學習工作,甚至能提高智商——多年以來,這種籠統的所謂“莫扎特效應(The Mozart Effect)”經過口口相傳,成了社會“常識”,雖然自其誕生之日,批評和反思就如影相隨。
我們不妨溯本清源,做個快速回顧。
莫扎特效應正式進入心理學研究,始于1993年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Rauschner等心理學家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著名短文。最初的實驗其實很簡單:
首先,分別體驗以下三種條件,各10分鐘:
1、聽莫扎特的奏鳴曲(K448);
2、聽放松性的語言說明;
3、坐在安靜中。
其次,完成來自斯坦福-比奈智商測驗中的一些空間推理測驗。
(一個典型的空間推理測驗樣例:如果將一張紙按照第一排前三步那樣折疊,后兩步那樣剪去一角,那么,將這張紙展開,會是第二排5個選項中的哪一個?圖片出自http://www.originstutoring.com/blog/reliable-iq-tests)
結果,比起其它兩種條件,聽莫扎特后,測驗得分較高。
劃重點:
1、效應只是暫時的(做測驗只需15分鐘左右),不是永久的。
2、做的只是空間推理測驗,不是整體智商測驗(后者當時根本沒有涉及)。
這個結果限定嚴格,仍然爭議頗大,可最抓眼球的,還是“莫扎特”和“智商”這兩個廣告般的關鍵詞,以及其中閃爍的商機。
于是,1994年的標題黨來了,在《聽百憂解……呃,莫扎特》一文中,《紐約時報》的音樂專欄作家Ross說:“聽莫扎特會讓你更聰明”。
接著,1997年的暢銷書來了,在《莫扎特效應》一書中,上過法國音樂學院的德州人Campbell探討了聽莫扎特和古典音樂對各種心理能力的裨益。
再后來,當然是套路:開拓周邊產品,打造文化產業,把莫扎特捧成萬靈丹——激發創意!增強記憶!紓解壓力!助眠!胎教!養生!
直到1998年,佐治亞州州長Miller,提議每年用10.5萬美元的預算,免費給每個出生于本州的孩子提供一盤古典音樂聽。
這是不是也不算壞?
有爭議的科學結果,經過傳播、宣傳和營銷,被塑造成某種“常識”,這不失為又一個有趣的案例。
(莫扎特效應在埃默里大學心理學家Lilienfeld等人所著的《流行心理學的50個大迷思》中排名第六圖片為英文版本圖書封面))
事實上,多年過去,根據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Schellenberg在2013年的回顧綜述,學界晚近的基本共識是:莫扎特效應大致還是存在的,但并不絕對與莫扎特、古典音樂,甚至不絕對與音樂有關。在一定條件下,只要聲音刺激能喚起被試者的積極情緒,之后往往都可短暫提升他們的某些認知能力(仍然不是永久,不是整體智商)。
舉例來說,對于5歲兒童,比起聽莫扎特聽兒童歌曲后,提升認知能力的效果更好;對于10歲左右的英國小學生,聽“糊團”(Blur樂隊)的歡快歌后,效果更好;對偏愛斯蒂芬·金超過莫扎特的大學生,聽一段小說后,效果更好。
(昔有搖滾老祖Chuck Berry《滾過貝多芬》,今有兒童天團Blur滾過莫扎特。圖片為Blur樂隊同名專輯封面)
最關鍵的一點,以上所有結論,都是在聽完各種音樂之后,而不是同時。換句話說,廣為流傳的莫扎特效應,與一邊聽音樂一邊復習備考的效率,并無必然關系。
什么樣的任務:數學、記憶、閱讀理解
那么,把音樂作為學習工作的背景,效果究竟怎樣呢?
這要從兩點學界共識出發:
1、聽音樂的確可以改善情緒,而積極情緒往往有助于完成某些認知任務(如決策、解決問題、認知靈活性等)。
2、同時聽音樂和完成其它認知任務,都要占用一個人整體的認知能力。能力總是有限的,二者又互相競爭,因此背景音樂可能不利于完成某些認知任務。
(心理學家Kahneman發表1973年的名著《注意與努力》中繪制的認知容量模型。圖片選自原著)
可以看出,這兩點共識不矛盾,但也不一致:有背景音樂,心情積極了,卻可能分心;沒有背景音樂,不分心,又可能迫于壓力心情不佳。因此,不同的音樂、不同的任務、不同的人,常常得出不一致的結果,“有助于”和“不利于”的效果都存在。
比如數學類任務。不同實驗表明,對10歲左右的某些小學生,有甲殼蟲樂隊的歌曲作背景,比沒有,數學表現好。而對同樣年齡段,有莫扎特的音樂作背景,比沒有,表現差。另外,對大學生,有熟悉的純器樂音樂作背景,即使音量大、很干擾,表現也不受影響。
又如記憶類任務。不同實驗可能得出相反的結果。不同的個人學習習慣也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如果被試者學習時習慣伴有背景音樂,再回憶時,如果也有背景音樂,則表現不受影響。如果無此習慣,則表現不佳。
與日常學習備考情境最為接近的閱讀理解類任務也一樣。不同實驗表明,伴以速度快、音量大、很難忽略的背景音樂,比起安靜條件,閱讀表現差,但如果換成相對舒緩、柔和的音樂,則與安靜條件表現差不多。另外,在有背景噪音的咖啡館中,伴以快節奏的古典音樂,比起慢節奏的,或者安靜條件,閱讀速度更快,記住的內容也更多。
什么樣的你:合適就好!
以上所有這些條件有限定、結果不一致、無法一言蔽之的實驗,都再次說明,背景音樂對學習工作效率的影響,成因復雜,個人差異大。
即使對于相同的認知任務,不同的音樂(情緒、速度、動態、有無人聲、歌詞熟悉或陌生),對不同的人(內向外向、學習習慣、音樂偏好、受過什么程度的音樂訓練),也會產生不同影響。
說了半天,豈不是白說了?
出于科學的嚴謹,暫時沒有結論也不失為一種結論,起碼可以讓我們不去輕信片面的斷言。
如果非要給出建議,也許可以說:你平常學習工作時,習慣怎樣利用音樂,就怎樣利用,不習慣用就別用,不必強求,免生干擾。
比方說,有些條件下,帶詞的歌曲可能比無人聲的純音樂更容易讓人分心,但如果你很熟悉那些歌,又有長年邊聽歌邊學習的習慣,它們也就可能比陌生的古典樂或帶感的電子樂,更有助于你進入學習狀態。
換句話說,習慣了竇唯還唱歌寫詞時的《黑夢》,就不必非去聽他大音希聲的《山水清音圖》,一聽《殃金咒》就燃得欲把考場當沙場,也沒人攔得住你。
(不再唱歌的竇唯老師告訴我們:他的后期音樂就是個背景。該吃飯吃飯,該聊天聊天。)
當然,音樂對我們大腦與生活的影響既深且廣,以上探討主要集中于一些與學習備考相關的認知能力,更多方面無法一一涉及。
比方說,背景音樂有助于重復性勞動,抄作業大概用得上;有助于體育鍛煉,復習期間健健身大概用得上;某些條件下,還會有助于或者不利于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力……呃,創造力,高考需要它嗎?
愿辛苦的考生們早聆佳音!
(圖片選自http://img1.szhk.com/Image/2018/06/06/201806061343225153.jpg)
參考文獻:
Rauscher, F. H., Shaw, G. L., & Ky, K. N. (1993). Music and spatial task performance. Nature, 365, 611.
M Nantais, Kristin & Schellenberg, E. (1999). The Mozart Effect: An Artifact of Prefer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 370-373. 10.1111/1467-9280.00170.
Kampfe, J., Sedlmeier, P., & Renkewitz, F. (2011). The impact of background music on adult listeners: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y of Music, 39, 424-448.
Schellenberg, E & Weiss, Michael. (2013). Music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10.1016/B978-0-12-381460-9.00012-2.
Threadgold, E, Marsh, JE, McLatchie, N, Ball, LJ. (2019). Background music stints creativity: Evidence from compound remote associate tasks. Appl Cognit Psychol. 2019; 1-16
高考復習不下去?你的BGM沒選好
圖文簡介
摘要:高考倒計時,復習進行時,有人沉穩靜好,仙音裊裊,有人臨陣磨槍,耳機咣咣??茖W地講,聽音樂,到底能不能提高你的工作、學習效率呢?這不僅對于學生,對廣大辦公室工作者,也同樣有意義。
- 來源: 科普融合創作與傳播
- 上傳時間:2019-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