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WMO)官網消息,2015到2018年是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四年。2019年,這種升溫趨勢并沒有減弱的跡象,1月至5月是有記錄以來同期氣溫第三高——2015到2019年有望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
此消息一出,迅速登上網絡“熱搜”!那么,問題來了!高溫到底對我們人體有什么影響呢?
在氣象學上,我們將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稱為高溫天氣!
(圖片來源:姜虹繪制)
35℃?什么概念?一杯35℃的水很難沖開奶粉,35℃的洗澡水可能讓你覺得有點涼。那么35℃以上的環境呢?一個字……
(圖片來源:姜虹繪制)
我們人體的恒溫在36℃~37℃,它就像一臺空調一樣,通過體溫調節中樞來維持自己的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
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圖位于下丘腦,即圖中紅色部分。(圖片來源:Wikipedia)
人體的散熱取決于我們體表與外界之間的溫度差。當環境溫度過高時,人體的溫度與外界的溫差較小,甚至低于外界的溫度后,那么散熱過程的發生就會受阻。這時,不出意外的話,我們的皮膚血管會擴張來增加血流量,使體表溫度升高,從而促進汗液蒸發達到散熱的目的。
什么是特殊情況?
當我們的汗腺功能發生障礙、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或者老年人等,其體溫調節中樞不能正常工作了,這個時候,我們的散熱過程就很難發生了,隨之而來的就是體溫升高。
(圖片來源:姜虹繪制)
當外界溫度過高導致體溫過高,我們會怎么樣?
當體溫升高后,我們身體會發生保護機制,但如果溫度過高時,我們的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等都會受到影響,它們會無法正常工作,甚至衰竭。
(圖片來源:姜虹繪制)
對于消化系統,高溫條件下,我們的胃腸道蠕動就會減慢,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天太熱了,覺得不餓,不想吃了~”,其實就是胃腸道的收縮和蠕動減慢,導致吸收和排空速度減慢。于是就出現了食欲減退、消化不良等現象,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很多胃腸道疾病。
對于長期高溫作業的人,容易出現頭暈、胸悶、心悸、惡心……大量的排汗還會導致其電解質紊亂,出現肌肉的痙攣(抽搐現象)等等。
(圖片來源:姜虹繪制)
你問我怎樣避免環境高溫對人體的影響?
答案只有一個!
請盡量避免在高溫環境下過度活動或強體力勞動引發機體大量丟失水分和電解質!
如果避免不了呢?
在高溫天氣時無法避免大量出汗,又導致了我們輕度中暑,那么……首先就是多喝水,促使熱量隨著尿液排出。避免機體電解質嚴重丟失,盡量補充水份、電解質、葡萄糖等。簡單的做法就是補充一些淡鹽水、葡萄糖等等。
(來源:百度搜索)
另一個有效的措施就是降溫!降低環境溫度,趕緊到溫度低的地方比如陰涼地方;物理降溫,頸部(頸動脈)、腹股溝處冷敷來進行物理降溫。絕對有效!
通常我們總有一些誤區,認為夏天到了,只要備了“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藥物就沒問題了!
其實不然,這些藥物并不能解決中暑的根本原因,沒有科學依據證明上述藥物對高溫中暑有治療作用,只是能夠起到緩解癥狀的作用。其實,最根本方式就是盡量處在一個溫度相對事宜的空調房中,避免暴露在高溫環境下比吃藥更有效。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夏季消化道傳染性疾病及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多發。
夏季小貼士
由于高溫天氣易導致食物變質,滋生細菌,所以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腸道傳染病的發生。
夏天氣溫高,人體代謝旺盛,能量消耗相對較大,睡眠不足、食欲不振等等都會降低我們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如果再貪涼,忽冷忽熱的環境就會引起傷風感冒。
高溫天氣還會致使血管擴張張,老年人或高血壓病人可能會有血壓波動,要注意控制血壓,避免誘發心血管疾病等。
夏季,不要貪涼呀!
最熱五年!你的身體正在經歷什么?
圖文簡介
摘要:世界氣象組織(WMO)官網消息,2015到2018年是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四年。2019年,這種升溫趨勢并沒有減弱的跡象,1月至5月是有記錄以來同期氣溫第三高——2015到2019年有望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那么,問題來了!高溫到底對我們人體有什么影響呢?
- 來源: 科普融合創作與傳播
- 上傳時間: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