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解暑,風雨如磐。
我剛在帝都喜提一套海景房,正準備關窗防潲,一只鳥飛了進來,憂心忡忡瞪著外面。
(圖片來自 abcnews.go.com/US/parrots-seek-refuge-irma-22nd-floor-miami-hotel/story?id=49729639)
“喲,你們也避雨?”我自言自語,琢磨著怎么把它捉住。
“雨這么大,下這么久,能不避嗎?”鳥白我一眼。
會說話的鳥?
“‘下雨天,鳥都去哪兒了?’可是長年熱搜問題。”鳥繼續說。
(全球人民對雨中鳥的關心。圖片來自xkcd.com/1434/)
“歡迎蒞臨寒舍!”我沖它抱了個拳。
“叨擾了!你可以叫我‘落湯雞’。”它沖我抱了個翅尖。
會不會被砸?
“都不容易!”我說,“我剛才出門,傘被風刮反了,腦瓜被雨砸得生疼——人猶如此,鳥何以堪?你們會不會被砸昏過去?”
“你沒讀過‘雨珠為什么砸不死蚊子’的搞笑諾貝爾文章嗎?”鳥頭也不回,“這得看具體情況,不同類型的鳥(候鳥、非候鳥、大鳥、小鳥……),應付不同類型的天氣(暴雨、冰雹、颶風、龍卷風……),方法是不同的。一般情況,能躲躲唄,屋檐、墻縫、樹后面的避風處,爪子抓牢,對我這種嬌小型,足夠擋風遮雨了。
(兩只貓頭鷹雛鳥,能遮一點是一點。圖片來自i.redd.it/2xzt2qn192s21.jpg)
“沒地兒躲就扛著,扛不住就有傷亡,傷亡原因也多種多樣。比如根據2014年魁北克大學Anctil等人的論文,加拿大極地的強降雨直接造成了游隼1/3的雛鳥死亡,但原因可能是寒冷、饑餓、缺乏成鳥照料等。又比如,為了避雨猛飛,撞死在高樓大廈上的鳥,怎么算?”
(2017年,20余種鳥為躲避暴雨,撞上美國德州一座辦公樓死亡,可能是錯把燈光當成了月亮或太陽。圖片來自
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17/may/06/400-birds-killed-texas-galveston-skyscraper-storm)
會不會受凍?
“真慘!”我取來浴巾,殷勤墊到鳥爪下,“腳都濕了,很凄涼吧?泡不泡腳?剛燒了水。”
“想吃清蒸鳳爪請直說。”
“全無此意。”
“在應對惡劣天氣方面,我們比你們進化得好。”鳥抬起一爪,“你摸摸我的腳。”
“我為什么要摸你的腳?!”
“嗐!”鳥白我一眼,“見過企鵝吧?身上有毛,腳上沒有,一年到頭冰上冰下,凍不凍腳腳?”
“不凍腳腳。”
“還有海鷗、鴨子什么的,一天到晚浪來浪去,也不凍腳腳。你別看我這腳沒什么肉,踩在雨地里,一樣不怕冷。道理都差不多:天冷時,我們的腳比軀干冷,這叫‘局部異溫性(regional heterothermy)’。”
(極低鳥類全身體溫示意圖。圖片來自
slideplayer.com/slide/4693681/15/images/11/Control+of+Conductance+by+Regional+Heterothermy.jpg)
鳥告訴我,要維持全身體溫一致,需要很多熱量。
比如人類,溫度較高的動脈血從軀干直接流到腳部,由于腳部體溫遠高于外界低溫,會喪失大量熱量,轉化為溫度較低的靜脈血,直接回到軀干,再消耗大量熱量回溫。這樣很容易冷。
為了適應惡劣天氣,節約能量,倒不如允許局部體溫接近外界低溫。
比如鳥類,腿腳中的靜脈與動脈距離近,纏繞多,形成了一個“逆流熱交換(countercurrent heat exchange)”系統。于是動脈血從軀干流到腳部的途中,熱量就已漸次交換給了靜脈血,一路降溫,使腳部體溫僅略高于外界低溫,不會引起凍傷,也不會喪失大量熱量;也是因此,返程的靜脈血一路升溫,無需再消耗大量熱量回溫。據說,綠頭鴨全身只有5%的熱量是從腳部喪失的。
“就是自帶雨靴唄?”我說。
(逆流熱交換系統示意圖。圖片來自
files.allaboutbirds.net/wp-content/uploads/2017/01/GullFeet2-1-1280x573.jpg)
“靠腳腳,更要靠毛毛!對不起啊——”鳥抖擻羽毛,水濺了我一臉,“我得保持發型。”
鳥告訴我,維持軀干體溫,還要靠羽毛中含夾的小團溫暖空氣,就像羽絨服,越蓬松,越保溫,如果被雨淋透,無法含夾空氣,很容易冷。
(雨中抖擻羽毛的鳥。圖片來自
hdfreewallpaper.net/wp-content/uploads/2015/07/Bird-In-Rain-HD-Wallpaper.jpg)
“一靠甩水,二靠抹油。別誤會啊——”鳥扭嘴抻脖子,去親自己屁股,然后親全身,“我得從尾脂腺里擠點油,梳梳毛。”
大致說來,鳥的表層羽毛交錯鉤連,可擋水,抹上油后,可防水;底層絨毛細密,可保溫,有些鳥,如白鷺,還生有粉?(rǎn),能分泌類似滑石粉的細小顆粒,也可防水。
“就是自帶雨衣唄?”我說。
“自帶雨靴雨衣,還得會擺pose。”鳥縮著脖,做了個45度角仰望天空。
“為了讓淚水永不流下來?”
“為了讓雨水盡快流下去!”鳥說,“如果沒處躲,有的鳥(比如磯鷸)會集體擺pose(約30度望天),站得很近,相互溫暖嘛。還有的鳥(比如燕鷗)會一邊飛一邊擺pose(約50度望天),逆風飛翔,縮著脖,慫帥慫帥的。”
(在雨中集體擺pose的鳥。圖片來自
Hume R. 1986. Reactions of birds to heavy rain. British Birds 79:326-329.)
會不會挨餓?
“佩服佩服!”我說,“英雄雖小,進化得真鳥!”
“可是我餓了。”
“可以燉湯。”
“我有那么肥嗎?”鳥又白了我一眼,“動物體型越小,喪失熱量越快。所以大象要進化出又大又扁的耳朵來促進散熱,而像我這種嬌小型,不但散熱快,儲存的熱量也不多,很容易餓的。偏逢連夜雨,覓食大不易啊。”
鳥告訴我,至少有些鳥能聽到次聲波,能感受氣壓的細微變化,并以此預測暴雨將至,所以,趁著雨還沒下,它們會大幅增加覓食,增肥以備不虞。
(并不是哪種鳥為了避雨御寒都要胖成這樣。圖片來自
reddit.com/r/bird/comments/7yq31g/a_very_fat_bird/)
“一口氣吃成肥宅?”
“那可不成!雨停了,飛不快,還特胖,專等猛禽來吃嗎?美食御風雨,減肥應天敵,吃多吃少,心里得有點數,你們人類不也一樣?”
我認為鳥有所影射,就沒給它找吃的。
颶風、臺風、熱帶風暴,怎么辦?
“很佛系嘛。”我陰暗地說,“新聞說,今年第7號臺風“韋帕”登陸。所以,遇上颶風、臺風、熱帶風暴,摩天樓都在跳舞,鳥又何以堪?”
“帝都是首善之區,我也不是候鳥。”鳥聳聳肩,“40%至50%的鳥是候鳥,每年本來就要飛個幾千公里,應付海洋周邊的極端天氣,它們早就準備好了。能預測的,也許會提前啟程,遇上風暴,也許會調整航線,如果搭上順風,就像坐上彈弓,也許還會提前抵達呢。”
鳥告訴我,現在鳥類學家通過衛星和裝在鳥身上的定位器,來觀測研究鳥。比如北方塘鵝(northern gannet),一種大水鳥,2012年飛往美國新澤西時,遇上颶風,當機立斷,迅速調頭,回撤暫棲,靜候風頭過去。
更有勇者,比如中杓鷸(whimbrel),一種長喙涉禽,在2011年從北美飛往南美途中遇上熱帶風暴,其中一只,以7英里時速一頭扎進風暴,續航27小時,最終從風暴另一端出來時,時速90英里。
被徹底刮飛,還可能變成越洋旅行團,那就是觀鳥愛好者的驚喜了。2012年最強颶風過后,鳳頭麥雞(northern lapwing),一種歐洲涉禽,出現在了美國馬薩諸塞州,而東綠霸鹟(eastern wood pewee),本在中美南美,也出現在了美國紐約。觀鳥網站喜訊頻傳。
(中杓鷸和鳳頭麥雞。圖片來自
ebird.org/species/whimbrebird.org/species/norlap)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我說。
“冷靜!”鳥說,“我只是想表達:鳥類沒有人類想象得那么脆弱,但傷亡總是難免。”
2005年,北美的煙囪雨燕被颶風刮到歐洲,死亡727只,第二年春天,在它們魁北克的棲息地,總數量更是減少了50%。
最壯烈的,得算困在風暴眼中飛不出去的鳥。如果足夠幸運,倒也不會盡遭毀滅。
(2016年,美國國家氣象服務雷達顯示中,黃色箭頭所示為被困在風暴眼中的鳥。圖片來自
washingtonpost.com/news/capital-weather-gang/wp/2016/09/02/thousands-of-birds-got-trapped-in-hurricane-hermines-eye-really/)
極端天氣過后,幸存的鳥類與人類一樣,也要篳路藍縷,重建家園,對于那些以果實、種子、果蜜為食的鳥(比如蜂鳥、鴿子、鸚鵡),尤為艱難。
“天氣再嚴酷,一般也談不上天災鳥禍,畢竟大家都進化這么些年了,自然選擇嘛。”鳥總結道,“畢竟比原油泄漏對我們危害小多啦。”
我一時語塞,場面驟冷。幸好雨停了,鳥最后白了我一眼,傲嬌地奓著毛,飛入茫茫桑拿天。
(八大山人所繪翻白眼鳥。圖片來自百度圖片搜索。)
參考文獻
Hume, R. 1986. Reactions of birds to heavy rain. British Birds, 79:326-329.
Anctil, A., Franke, A, & Bety, J. 2014 Heavy rainfall increases nestling mortality of an Arctic top predator: experimental evidence and long-term trend in peregrine falcons. Oecologia, 174(3), 1033-1043.
Wilson G, Cooper S, Gessaman J. 2004.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artificial rain on the metabolism of American kestrels (Falco sparverius).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A. 139(3):389-394.
straightdope.com/columns/read/9213/what-happens-to-birds-during-a-hurricane/
now.tufts.edu/articles/how-do-birds-survive-storms-and-other-harsh-weather/
nytimes.com/2012/11/13/science/birds-have-natural-ability-to-survive-storms.html
forbes.com/sites/grrlscientist/2017/09/08/where-do-birds-go-in-a-hurricane/
雨這么大,小鳥怎么辦啊?
圖文簡介
摘要:“下雨天,鳥都去哪兒了?”是長年的熱搜問題。夏季多雨,每當我們慘遭暴雨摧殘時,難免會有這樣的疑問,人猶如此,鳥何以堪?小鳥是如何應對下雨天的?他們會不會受凍?會不會挨餓?
- 來源: 科普融合創作與傳播
- 上傳時間:2019-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