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八月,除了佳期如夢的七夕,還有什么約會的好噱頭嗎?
打開科學新聞,專家告訴大家:這個八月,公眾可以觀賞到英仙座流星雨。
9102年了,還一起去看流星雨?!我們腦子浪,身子慢,連電視劇都懶得看,大熱天兒的,不約不約!
看來得換一套話術。
烤串師傅和相聲演員的祖師爺
我們知道,中國廚師拜的祖師爺有好幾位:彭祖、伊尹、易牙、詹王等等,夠組個香肉男團流芳百代了。
(連環畫中所繪易牙烹子獻齊桓,略重口。
圖片來自wemedia.ifeng.com)
西方烹飪界,也有一位圣人要拜。這位高賢大德,不僅兼容守護烤串師傅,還兼職守護相聲演員,相當于東方朔,一邊烤一邊說笑話。更壯烈的是,易牙也就拿親生兒子熬了個湯,而這位圣人,最后被架上燔火,參與了“美拉德反應”(Maillard reaction,產生肉香的重要化學反應)。
(美國加州燒烤協會對這位圣人的行業認證)
公元258年,羅馬皇帝瓦萊里安敕令迫害基督教,33歲年輕的圣洛朗作為執事,迅速將教廷財產發給赤貧者和殘疾人,最終在8月10日,被暴怒的羅馬長官架上大鐵篦子,燃煤活烤,壯烈殉道,由此垂名教史。
受刑時,圣洛朗大難臨頭博一粲,含笑說出了如下箴言:
“翻面兒!我這面兒已經熟了。”
擴展閱讀:上述行跡,均引自天主教史料或廣為傳頌的地中海傳說。對于傳統講法,現代歷史學界略存爭議(如拉丁文“passus est”指“受難”,“assus est”指“被烤”,一個字母“p”之差,歷史轉寫中或有舛誤),但主流史料與傳說仍襲舊論。
(圣洛朗翻面兒的瞬間,略重口。
圖片來自catholic4lifeblog.wordpress.com)
順便一提,游戲DOTA2中的火女莉娜(Lina)領盒飯前也會喊這么一句臺詞,典出于此。
(莉娜可能也拜圣洛朗。圖片來自百度搜索)
這位圣洛朗(Saint Laurence),亦稱圣勞倫斯(Saint Lawrence),和時尚大師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或某國產暖氣片兒廠商(莫非他們真是出于以上原因起的名?細思恐極!),還是有區別的。
我們就品嘗一下圣洛朗的高顏值吧:
(彩窗畫上所繪左手棕櫚枝,右手大鐵篦子的圣洛朗。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等等!烤串、相聲、基督教、暖氣片兒,都懂,但這和流星雨有個毛關系?!
請耐心往下讀。
關于流星雨的小面試
流星雨實屬“約界”老梗,我們不妨做個小面試:下列問題,如果對方答“是”,還是別約了,就一起聊聊天吧。
問1:流星雨是很罕見的嗎?
答1:不是。
流星雨并不罕見。國際天文聯合會(IAU)的流星數據中心(MDC)目前記錄了超過900種疑似流星雨,其中112種已經確認,其中約30余種,地球年年見!這就包括所謂北半球三大流星雨:
每年1月3日至4日極盛的象限儀流星雨;
每年8月12日至13日極盛的英仙座流星雨;
每年12月13日至14日極盛的雙子座流星雨。
所以,如果你訂閱了“天文日歷”之類網站的觀星預報,有時會被流星雨新聞煩到——怎么還是它!怎么又來了!
流星雨(meteor shower)常見,但流星暴(meteor storm)不常見。前者極盛時每小時可見幾十上百顆流星,后者則至少1000顆起,所以流星暴才是文藝作品中很多壯麗場景的主角。
不少中年人猶記得2001年到2002年攝人心魄的獅子座流星暴,那時他們還年輕。大約33年后,它才會再來,那時他們都老了,愿他們還在一起。
(1833年和2001年的盛大獅子座流星暴。
圖片來自star.arm.ac.uk和mreclipse.com)
問2:英仙座流星雨 = 流星雨落在英仙座上?
答2:不是。
不信你去問英仙座人:有沒有被砸中過?
一場流星雨,通常涉及四個概念:一圈大氣、一群殘骸、一顆彗星、一個星座。
地球裹著一圈大氣,沿著軌道運行時,會遇到外太空的宇宙殘骸(cosmic debris)。這些殘骸是石質或金屬質的小碎片,有時混著冰,比小行星(asteroid)小,比太空塵埃(space dust)大,大多小如沙粒,統稱流星體(meteoroid)。
若是一個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時速超過7萬2000公里,摩擦生熱,留下一縷亮光,就形成流星(meteor)。若是宇宙殘骸稠密,一群流星體短時間內連續進入大氣層,就形成流星雨。若是到達地面,就形成隕石(meteorite)。
(從流星體到流星再到隕石的全過程動圖。動圖來自維基百科)
每年進入大氣層的流星體、太空塵埃或其它殘骸,約有1萬5000噸。不過別擔心,和前幾天差點兒KO地球的小行星不同,流星體太小了,扛不住大氣摩擦。比如英仙座流星雨,在海拔80公里的高度就蒸發了,從未留下隕石。
問3:英仙座流星雨 = 來自英仙座的流星雨?
答3:不是。
流星雨通常涉及的另外兩個概念:一顆彗星和一個星座——前者是流星體的來源,后者是流星雨名字的來源。
流星體是宇宙殘骸,通常來自彗星。
形成英仙座流星雨的宇宙殘骸,就是一顆名叫“斯威夫特·塔特爾”的彗星(comet Swift-Tuttle)剝落留下的一串碎片。當大氣層隨著地球運轉,劃過這串碎片時,在地面上的觀察者看來,流星仿佛都來自夜空中的同一個點(天文學稱“輻射點”)。通常,這個點在天球上離哪個星座最近,流星雨就以哪個星座命名。
(地球軌道與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剝落殘片(白色散碎條帶)的交集。
圖片來自meteorshowers.org和維基百科)
我們知道,星座只是各種歷史傳統對于天球的人為劃分,每個星座中的星星之間幾乎毫無關系,流星雨和星座之間也只有命名關系。所以“來自英仙座的流星雨”本身就是科學概念不清的說法,英仙座流星雨只是輻射點位于那個砍了美杜莎腦袋的大英仙珀爾修斯的星座的流星雨而已。
(黃色加號所示為英仙座流星雨的輻射點,其右下方為英仙座
圖片來自skyandtelescope.com)
注意,“通常”意味著例外,上述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中就有兩個小例外:
近來有天文學家認為雙子座流星雨和象限儀流星雨并不源自彗星,而是兩個貌似小行星的天體。另外,“象限儀流星雨”的名字中缺一個“座”字,因為1922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制定現代通用的88個星座時,“象限儀座”被踢了出去,如今不算個星座了,雖然流星雨還這么叫。
問4:好吧,所以,那位烤串界祖師爺和流星雨是不是根本沒毛關系?
答4:不是。
關系就在圣洛朗殉道的那一天:8月10日。
每年8月10日左右,北半球英仙座流星雨迎來極盛,為紀念圣洛朗殉道日,天主教徒和天文學界也常會稱之為 “圣洛朗的眼淚”。說他高空直播落淚,不太算標題黨吧?感天動地竇娥冤啊!
(各大英文科普網站也常稱英仙座流星雨為“圣洛朗的眼淚”。
圖片來自谷歌搜索。)
(2012年英仙座流星雨掠過美國懷俄明州雪山山脈(snowy range)
圖片來自cosmicpursuits.com)
“今年看不到明年還有”之直播觀賞貼士
本月,英仙座流星雨預計在12日后半夜自東北方向升起,13日黎明前達到最佳觀測角度。
觀賞貼士通常都差不多:
1、遮擋少的地方,月亮小的時候,光污染最好沒有的環境。
2、帶肉眼即可,但不必須帶著望遠鏡,免得限制視野。
3、帶星圖可以,但不必須盯著英仙座,免得限制視野。
4、帶手電可以,免得兩眼一抹黑,記得蒙塊薄布,降低亮度。
5、帶躺椅可以,免得頸椎病。帶驅蚊水必須,免得獻血。
然而,“通常”意味著例外。
我們必須誠實報告:其實今年8月并不太適合觀賞英仙座流星雨。專家也說了:12至13日距離滿月只有兩天,月亮太大,會嚴重影響觀賞。
人生啊,看不到名場面,就學知識,抓不到星星,就抓海星,看不到流星雨……那就出門看看螢火蟲吧。
(流星雨和螢火蟲或可構成比喻句。圖片來自chinadaily.com.cn)
打我時請輕一點……
參考文獻
https://www.nasa.gov/pdf/741990main_ten_meteor_facts.pdf
https://cosmicpursuits.com/2226/tears-st-lawrence-perseid-meteor-shower/
https://www.amsmeteors.org/meteor-showers/major-meteor-showers/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what-causes-a-meteor-show/
https://www.space.com/33695-thousands-meteorites-litter-earth-unpredictable-collisions.html
https://www.forbes.com/sites/jillianscudder/2016/01/31/astroquizzical-related-stars-constellation/#2a5c3a816f62
https://catholicmom.com/2015/08/10/st-lawrence-patron-saint-of-comedians/
烤串界祖師爺直播哭天抹淚,約嗎?
圖文簡介
摘要:七夕已過,佳期如夢,這個八月,公眾還可以觀賞到英仙座流星雨。現在先讓我們來普及一波流星雨的知識吧!流星雨是很罕見的嗎?英仙座流星雨是流星雨落在英仙座上?英仙座流星雨是來自英仙座的流星雨?
- 來源: 科普融合創作與傳播
- 上傳時間:2019-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