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日晚間,北京市朝陽區衛生健康委的一份官方通報顯示,20191112日,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2人經專家會診,被診斷為肺鼠疫確診病例。

一看到“鼠疫”二字,大家可能難免擔心,不少人已經戴上了口罩。其實,鼠疫雖然曾給人類社會造成了過巨大的傷害,但目前在京人士不必恐慌,為什么?

因為從官方通報中,我們可以看到三條重要的信息:

一、目前,患者已在北京市朝陽區相關醫療機構得到妥善救治;

二、相關防控措施已落實;

三、北京多年開展鼠間疫情監測,鼠間未發現攜帶鼠疫耶爾森菌的情況。

對于鼠疫是什么,如何傳播,在官方消息中大家都可以看到權威、全面的消息,這里想重點回答下有些朋友問的問題“鼠疫竟然還沒滅絕?”,通過回答這個問題,希望能夠讓大家了解,鼠疫離我們可以說是又遠又近,不必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輕心。

 

鼠疫并沒有被消滅

在很多人心中,鼠疫應該和天花一樣,早就被消滅了。

其實不然。鼠疫并沒有滅絕。感染鼠疫的可能性,一直在我們身邊埋藏著。

20世紀40年代之后,鼠疫的世界性大流行沒再發生,但較小范圍的流行從未間斷。鼠間鼠疫和人間鼠疫流行都呈不規律的間斷性和突然性特點。1994年,在鼠疫靜息流行30年后的印度蘇拉特又再次發生鼠疫流行,發病876例,死亡54例,導致60萬人逃離家園,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億美元。

WHO1988-1997年的統計數據,全世界有23個國家報告人間鼠疫25467例,死亡1813例,病死率為7.12 %1]。

直到現在,我國西北、西南邊境省份及周邊國家仍存在大片鼠疫疫源地,不時仍會因人們荒野宿營、剝食旱獺等行為導致鼠疫菌感染人類。

世界各地存在許多自然疫源地,而野鼠鼠疫長期持續存在。無防護的人員荒野宿營、考查、施工、軍事活動時進入野鼠鼠疫疫區,極有可能會因疫蚤叮咬而感染;在疫區狩獵(捕捉旱獺)則會因接觸含鼠疫菌的血肉而直接獲病。家鼠鼠疫多由野鼠傳至家鼠或家鼠本身攜帶鼠疫菌,家鼠身上的跳蚤在吸食過含有鼠疫的血液后再叮咬人,就可以將鼠疫傳染給人”。

總之,對于鼠疫不可掉以輕心。


去到這些地區、看到這些動物,要當心

 

大家可能覺得,鼠疫都是家鼠傳染的。其實不然。

家鼠(圖片來源:Veer圖庫)

鼠疫的字頭有“鼠”字,人們會認為鼠疫的源頭在鼠類,實際上更準確的說鼠疫的源頭在嚙齒目染疫動物。鼠類在動物分類學上屬于嚙齒目(Rodentia),能感染和傳播鼠疫的嚙齒目動物,全世界有186種,我國有40多種。嚙齒目動物是鼠疫菌的基礎儲存庫和起始傳染源,而嚙齒目動物自然棲息在一定的生境下,使得鼠疫多在遠離人群菌株的野外,所以鼠疫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嚙齒動物等對鼠疫菌的感受性和耐忍性不同,可分為主要儲存宿主和次要儲存宿主。

主要儲存宿主是指在自然疫源地中分布廣泛,其維持著鼠疫在自然環境條件下的循環,對形成自然疫源地其關鍵作用,比如青藏高原上的旱獺屬(Marmota),松遼平原上的黃鼠屬(Spermophilus),準格爾盆地的大沙鼠屬Rhombomys),內蒙古高原的沙土鼠屬(Meriones)和云南的大鼠屬(Rattus)。

土撥鼠的學名就是旱獺。

 

土撥鼠表情包 (圖片來源:https://image.baidu.com)

旱獺與水獺(食肉目)名相近而在系統關系上相差甚遠,旱獺是典型的地下穴居、草食種類,會挖出大量泥土堆到地面,又吃大量牧草,是草原大害。

旱獺蒙語稱“塔爾巴干”,藏語稱“哈拉”“曲娃”,漢人俗稱“雪豬”、“雪里貓”。體型粗大肥壯,體重可達58公斤,以前牧民捕作食用并毛皮用。它憨態可掬,卻是鼠疫菌最穩定的儲存庫,帶菌率高,剝皮取肉過程中很容易感染人。因此,要盡量避免獵殺食用旱獺,特別是在疫區。

 旱獺(土撥鼠)

本照片為西伯利亞旱獺Marmota sibiricu,分布內蒙古及俄羅斯、蒙古(圖片來源:Veer圖庫)

不獵殺食用土撥鼠就安全了嗎?也不是。能儲存鼠疫菌的不僅包括一兩種土撥鼠,鼠疫菌的主要儲存宿主在我國已知至少有12種,形成過12片鼠疫疫源地[1

全世界旱獺屬有14種,我國4種,即喜馬拉雅旱獺、灰旱獺(阿爾泰旱獺)、長尾旱獺(紅旱獺)和西伯利亞旱獺(蒙古旱獺),分別在青藏、新疆及內蒙古呼倫貝爾高原形成鼠疫疫源地。

喜馬拉雅旱獺Marmota himalayana(照片引自百度百科)

黃鼠屬主要是達烏爾黃鼠、阿拉善黃鼠和長尾黃鼠,分別在松遼平原、甘寧黃土高原,以及天山山地形成鼠疫疫源地(天山疫源地由灰旱獺-長尾黃鼠共同形成)。

 

達烏爾黃鼠Spermophilus dauricus(照片引自搜狗圖片)

其他還有長爪沙鼠、布氏田鼠、青海田鼠,分別在內蒙古高原、錫林郭勒高原和川西北形成鼠疫疫源地;滇西北山地則有大絨鼠-齊氏姬鼠鼠疫疫源地。

 

長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照片引自搜狗圖片)

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照片引自搜狗圖片,王德華研究組攝)

家鼠如果感染鼠疫,大多數自身很容易死亡。但它們與人伴生,同時還會到野外活動,一旦家鼠鼠疫流行,其寄生的跳蚤會叮咬人而形成人間鼠疫。其中黃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都是人間鼠疫的重要傳染源,我國滇黔桂黃胸鼠鼠疫疫源地和東南沿海黃胸鼠-褐家鼠鼠疫疫源地即是這樣的家鼠鼠疫疫源地。

 

新中國已制止了人間鼠疫流行 但潛在危險尚存


前文我們說過,鼠疫并沒有被消滅,但在我們國內,鼠疫流行已經不再發生。

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前的300余年間(16441949年),我國發生過6次較大的鼠疫流行,共有20個省(區)的501個縣(市、旗)發生鼠疫259萬多例,死亡239萬余人,僅20世紀上半葉的50年間(19001949年)就發病115.5萬余例,死亡102.7萬余人。

新中國成立后,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采取以滅鼠滅蚤為中心的綜合防治措施,僅用10年左右時間就基本控制了肆虐數百年之久的人間鼠疫流行。19501999年的50年間,我國共發生人間鼠疫7.9萬余例;其中頭5年的病例數占總病例數的87.1% ,此后人間鼠疫得到進一步控制,1980年代僅在青、藏、滇、新等省區有散發病例;但1990年代以來我國的鼠疫疫情與世界總的形勢一樣,呈明顯上升趨勢,1990199910年間報告的病例數(371例)是前10年(102例)的3.6倍,這期間主要是云南黃胸鼠鼠疫復燃有關。

我國內地平原地區和城市地區不是鼠疫自然疫源地,大眾無須“談鼠色變”。但消滅鼠害工作仍不可放松:一則,鼠類可攜帶多種病原體,全世界已知人鼠共患病有百余種,我國就有24種,包括病毒病、立克次體病、螺旋體病、細菌病和寄生蟲病5大類。目前最常見的有流行性出血熱和鉤端螺旋體病,也能威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對主要害鼠密度須定期監測,將其控制在衛生危害或經濟危害水平之下。再則,老鼠也是農作物和糧食倉儲的最重要危害因素。

我國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積仍然廣大,類型復雜,鼠疫在自然界保存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發生又有間斷性和突發性的特點,加之現代交通發達,隨著經濟發展,人員、物資交流頻繁,鼠疫由國外傳入的危險性也在增加。因此,對鼠疫的監測和預防必須常抓不懈!


鼠疫雖然“兇猛”但并非無法控制 重在防 貴在早

 

鼠疫雖然可怕,但并不是不可抵御、不能防止。鼠疫菌耐低溫,在―30℃仍能存活,在冰凍組織或尸體內可存活數月至數年,在膿液、痰、蚤類和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但對外界抵抗力較弱,不耐干燥和熱,100℃1分鐘可致細菌死亡,陽光直射僅能耐14小時;對一般消毒劑、殺菌劑的抵抗力都不強,對鏈霉素、卡那霉素及四環素都敏感。

鼠疫的可怕之處在于它的隱蔽與急速發展,患者死亡多因來不及施治。所以第一例病人的及時發現與確診,對鼠疫的控制與預防極為重要。人一旦感染,若能迅速確診,通過早期、聯合、足量、應用敏感抗菌藥物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治愈。治愈后可獲得穩定的免疫力,少有再感染情況發生。本次官方通報中也特意指出,患者已經得到妥善救治,而且相關防控措施已經落實。

對鼠疫這類烈性傳染病,應重在預防。外出旅游應盡量避免進入鼠疫潛在疫區。必須進疫區作業時,務必嚴格做好個人防護緊束褲腿,不要在野外動物洞穴旁坐臥停留。個人可以施以蚊蟲媒介驅避劑防治跳蚤叮咬。進入宿營地前必須先滅蚤滅鼠,并反復掃蕩,保持駐地無鼠無蚤。

在我國,近幾十年仍有散發鼠疫病例是因為私自捕獵旱獺等野生動物所致。疫區有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并宣傳教育民眾增強生態意識,敬畏大自然、敬畏野生動物,與自然和諧共處。

 

最后,再次強調,請大家不要傳播不實謠言、未經證實的消息,以官方通報消息為準。

參考文獻:

[1] 鄭智民 姜志寬 陳安國主編. 嚙齒動物學(第二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鼠疫并沒有被消滅 它究竟是什么?

圖文簡介

摘 要:鼠疫離我們可以說是又遠又近,不必恐慌,但也絕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