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人類飛行的夢想與現實
您的瀏覽器暫不支持flash,請下載最新的flash插件進行播放
“噴氣背包”哪家強?    十一月以來,各媒體連報三條“噴氣背包”新聞:    1. 阿聯酋訂購新西蘭人的噴氣背包,武裝消防隊,應對摩天大廈火災。    2. 美國人穿噴氣背包飛越自由女神像:


    3、瑞士人穿噴氣背包高空追逐客機:

    這巧妙地呼應了七月份,刷爆朋友圈的三條類似新聞:    4、新西蘭人的噴氣背包即將開賣。    5、美國人穿噴氣背包中國首飛:

    6、瑞士人穿噴氣背包高空橫跨迪拜塔:

    “鋼鐵俠!”“007!”一片驚呼之余,聚訟再次紛紜。中國首飛21秒,有人大嘆:找到了“渴望自由飛翔的夢想”。接著就有人冷言冷語:這就震驚?“你太年輕了”!橫跨迪拜塔那個叱咤高空,飛了那么久,明顯“酷多了”。現在又有人說:飛越自由女神像那個,才是“唯一真正”的噴氣背包,其它都不算……    究竟怎么回事兒?到底買哪款好呢?
你渴望的究竟是什么?    每個人當然都從小就“渴望自由飛翔”,可是,童年第一次看見飛機時,不知你有沒有和我一樣大失所望——和這么多人一起,坐在這么大的悶罐里,好像不是我們渴望的自由飛翔吧?    是啊,我們渴望的,應該是獨自一人,隨時隨地,從容起飛,翩翩著陸,遠到翻山過海,近到戀人陽臺,飛行器應該像肢體,起碼像衣裳,輕捷貼身,上班出門穿上,逛完超市穿上,堵車了打開天窗就走人,全不在話下。是啊,我們渴望的,是哆啦A夢的竹蜻蜓、阿童木的噴氣腿、本不會飛的巴斯光年的翅膀和火箭。    現有的個人飛行器顯然無法滿足所有這些渴望,不過,總結起來,我們的一個基本要求,應該是“自主動力”,換言之,我們渴望的并非滑翔傘、滑翔翼、飛鼠裝,或者載人風箏。    我們的另一個基本要求,應該是“廣義的可穿戴性”,換言之,我們渴望的并非小飛機、氣墊船、熱氣球,或者懸浮汽車。    如此排除之后,最接近我們渴望的,只剩下兩種個人飛行器了:噴氣背包,和背包直升機。噴氣背包又有火箭的、渦輪的、氮氣的。背包直升機則有旋翼的、涵道風扇的,等等。    我們對怎樣起飛、著陸、轉向,飛行多高、多快、多久,好不好穿戴,不都還有渴望嗎?下面,我們就按照上述種類,看看現有的飛行背包,能不能滿足渴望,也看看前面的六條媒體報道,到底出了哪些問題。
火箭噴氣背包    火箭噴氣背包,也叫跳帶、飛帶、火箭帶,歷史悠久。謠傳我們明朝的萬戶,曾經手抓風箏,自縛于椅,用四十七枚大火箭發射,直接沖進了天堂。    記住“巴克(Buck)”這個名字,跟噴氣背包愛好者一提,他們會把你視為同道。1928年,這個小說人物做了一期俗辣雜志的封面,讓噴氣背包的概念在現代首次廣泛流傳。    巴克的裝備,和后來的火箭背包,基本一致:縛在背上,引擎中化學劑(現在常用高純度過氧化氫)被催化反應,迅速釋放大量高溫高壓氣體,從狹小噴嘴高速噴出,產生推力,手柄操縱噴嘴,就可從容起落,升降,轉向,平移。    據說,最早造出來的火箭背包,并非來自美國軍方,而是異想天開的德國納粹,雛形而已,用于跨雷區,越戰壕,戰后傳到美國,沒留下實物。
      再記住“溫德爾?摩爾(Wendell Moore)”這個名字,跟噴氣背包愛好者一提,他們會哭出來。偉大的1961年,摩爾在貝爾飛行器公司發明的火箭背包于美國尼亞加拉無保護首飛,飛了21秒,當然不是跨越大瀑布,只是機場邊的草坪,然而,要知道,時至今日,所有火箭背包沿用的仍是摩爾的藍本,續航時間也仍在30秒徘徊。不久,火箭背包見了公眾,飛越一輛卡車。興奮的貝爾公司的同仁們拿著火箭,逮著什么綁什么,包括塑料辦公椅。


    隨著飛行高度和速度的增加,火箭背包有風光,也有悲傷:肖恩?康納利的007穿了,邁克爾?杰克遜在演唱會穿了,1984年,亮相夏季奧運會開幕式,2015年,媒體報道5中,中國首飛,贏得多少矚目。

    然而,還是21秒。堵車穿上它,飛到紅綠燈就掉下來了。多帶化學劑,又會重得飛不起來。短暫的續航時間是火箭背包永遠的噩夢。    1995年,一家公司的三個合伙人打破火箭背包續航時間記錄,達到了30秒,名利雙收前,三人鬧崩:甲錘傷乙,偷走背包,打死丙,乙告贏甲,甲不賠錢,乙把甲鎖進箱子,甲逃出,乙入獄,背包再沒找到。——提高區區9秒,何乃狗血至此?    換一種動力怎么樣?
渦輪噴氣背包    渦輪噴氣背包,也叫噴氣帶,與火箭背包的區別在于:體積大些,引擎吸入并壓縮空氣,點燃燃料(常用煤油類),讓燃氣穿過渦輪。其它的,都一樣,但煤油和渦輪提升了推力和續航時間——1969年,渦輪背包首飛,飛了4分半鐘。

    又要提到摩爾了,為什么噴氣背包愛好者會哭?因為渦輪背包也是他發明的!    而就在首飛成功后不久,這位兩種噴氣背包之父死于心臟病,在他去世后不久,已經能以近百公里時速續航三十分鐘的渦輪背包,由于復雜和昂貴,永遠失去了軍方的資金支持。吊唁摩爾的人群從教堂一直排滿整個街區。    后來的渦輪背包,只是在摩爾的藍本上拆東墻,補西墻。    媒體報道3和6中,瑞士人給背包裝上四架渦輪引擎和一對兩米來長的可折疊翅膀,于是可以長時間高空追逐客機,橫跨迪拜塔,還飛過英吉利海峽和大峽谷,贏得多少矚目。然而,你注意了嗎?他的背包連操縱手柄都沒有!既不能起飛——得坐飛機,也不能著陸——得拉降落傘,甚至不能小幅轉向,只善于大跨度高速度地平移!平移!當他自夸自由飛翔時,你有沒有一絲受騙的感覺呢?

     還有把渦輪引擎裝在腿上的,挺像阿童木,但同樣,他們要靠熱氣球或滑翔傘起飛,靠飛鼠裝滑翔,靠降落傘著陸。
      最令人信服的,的確是媒體報道2中美國人飛越自由女神像穿的那款:手柄操縱,從容起落,升降,轉向,平移,可上幾千米高,百公里時速,續航10分鐘,綜合表現極佳。   

    正是因此,他們才敢自夸“唯一真正”,并不是因為其它背包“采用火箭”,“沒有使用噴氣式渦輪”。    然而,萬一住得遠,上班穿上它,飛到半道,還是會掉下來。短暫的續航時間仍是噩夢。    再換一種動力怎么樣?
背包直升機    背包直升機與噴氣背包的區別,顧名思義,在于它不用噴嘴噴氣,而用旋轉的槳葉。當然,也得縛在背上——像哆啦A夢那樣固定在頭頂,一啟動,就只有一塊頭皮從空中飄過了。最直觀的設想大概是旋翼,可惜,時至今日,這樣的旋翼背包,升力和續航時間都不足道。

    更常用的,是 “涵道風扇”,也就是在槳葉外周加一圈罩,形成涵道,進氣口寬,出氣口窄,引導大量氣體高速穿過,產生升力。
 
    真正開賣的,正是媒體報道1和4中售價百萬人民幣那款:燒汽油,手柄操縱,從容起落,升降,轉向,平移,可上千米高,幾十公里時速,續航30分鐘。
  

    續航時間短的噩夢醒了,另一個噩夢襲來:太差的可穿戴性。    前面那兩種噴氣背包,起碼穿上能走路,但這款太大了,像背著兩口醬菜壇子,不但走不了,還能翻出個座板讓你歇會兒。嚴格說,它可否被歸類為“背包直升機”都有爭議。有趣的是,這款根本不“噴氣”,也并不太“背包”的飛行器,卻被發明人稱為“馬丁噴氣背包”,涉嫌混淆視聽。    沒有新的能源增加動力,沒有新的材料減少自重,一直是飛行背包的研發瓶頸。所有種類都快看完了,真的沒有一款滿足我們的渴望?    有,在太空。
氮氣噴氣背包    記得《地心引力》里,克魯尼那個沒座的扶手椅一樣的設備?他背著它,噴著小氣兒,牽著布洛克,遨游太空。

    它的原型是美國航空航天局的載人機動單元(MMU)。真空失重條件下,MMU直接用扶手操縱12千克壓縮氮氣,從24個噴嘴噴出,從容起降,轉向,90公里時速,續航6小時。這還是三十年前的老款。不錯吧?呵呵呵,,,至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下單之前請先買一架航天飛機~單之前請先買一架航天飛機~之前請先買一架航天飛機~前請先買一架航天飛機~請先買一架航天飛機~先買一架航天飛機~買一架航天飛機~一架航天飛機~架航天飛機~航天飛機~天飛機~飛機~機~~?   此致   敬禮銀河路16號團隊2015.12.1

五花八門的飛行背包購買指南

圖文簡介

每個人當然都從小就“渴望自由飛翔”,可是,童年第一次看見飛機時,不知你有沒有和我一樣大失所望——和這么多人一起,坐在這么大的悶罐里,好像不是我們渴望的自由飛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