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的Sally寫信告訴網友,她好想死,她覺得沒有人喜歡自己,活著的感覺好絕望。暑假的時候,她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里,只是看看電視,事實上她拒絕聯系她的朋友們。Sally晚上失眠,每天都擔心成績下降,擔心失去朋友。因為太累,她開始早上不愿意起床,感到胃疼,并且擔心去學校后不知道要和誰說話。
經醫生診斷,Sally患有重性抑郁障礙。
像Sally這樣的情況并非罕見。世界衛生組織于2014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抑郁癥在“青少年疾病及殘障”的致因排行中高居榜首。雖然各個地區的統計數據有差異,但整體而言,抑郁癥在兒童及青少年中的流行率約有5%~12%。
兒童及青少年抑郁癥,可能比我們所想象的,要離我們更近。
什么是兒童抑郁癥?
抑郁癥,或稱抑郁障礙(Depressive Disorder),是包括重性抑郁障礙(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和持續性抑郁障礙(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等疾病在內的一系列精神障礙。對于這兩種在兒童中常見抑郁癥,我們來分別看一看他們的典型癥狀及表現。
1. 重性抑郁障礙
(1)患重性抑郁障礙的兒童,在至少連續兩周的時間里,持續體驗抑郁、悲傷的情緒。
這樣的心境變化,在兒童及青少年當中,也可能會表現為易怒、煩躁或不穩定情緒,而非悲傷、沮喪等。患者會對以往感興趣的事物提不起興趣,在想到這些事物時,也無法感覺愉快。
青少年的重性抑郁還可能會有一些非典型的表現。他們無法因為即將到來的、令人愉悅的事情感到愉悅,卻可以在事情發生時體驗到愉悅的情緒。例如,一個喜歡吃披薩的孩子,如患有重性抑郁障礙,可能在想到披薩的時候無法感到愉快,也不想去吃披薩,但如果給ta吃披薩,ta還是會吃得很開心。
除了心境的變化,和無法感覺愉快,兒童重性抑郁障礙還可能有其他一些表現:食欲增加,并想吃某種特定的食物,或是沒什么食欲;
(2)睡眠狀況的顯著變化,可能是嗜睡、失眠或睡眠紊亂;
(3)精力不足,總感覺疲憊、沒有精神,不愿意去學校或出門玩;
(4)集中注意力有困難,可體現為成績下滑;
(5)身體運動靜不下來,或動作遲滯;
(6)無器質性病變的身體疼痛,如頭痛、胃痛等;
(7)感到自己無價值或有內疚感,對批評、拒絕及失敗非常敏感,或是有“我很丑”、“我不好”、“沒人喜歡我”等消極念頭,這一點在病狀突出的孩子的平時生活和學習中尤其常見;
(8)孤立自己,或與一群人(而非所有人)疏遠,如突然換一群朋友,或疏遠家人卻仍和朋友保持接觸。
(9)在最嚴重的情況下,患重性抑郁障礙的孩子可能會反復思考死亡,有自殺觀念、自殺計劃或自殺企圖。
2.持續性抑郁障礙
患持續性抑郁障礙的兒童,同樣會持續表現為易怒、情緒不穩,或感到心情抑郁及悲觀,對什么事情都興趣不高。雖然相較起重性抑郁障礙,持續性抑郁障礙的癥狀較輕,但其持續時間往往長達一年甚至更久。兒童持續性抑郁障礙,也可能伴有其他一些表現。除與上文列出重性抑郁障礙的癥狀相似、但程度較輕的癥狀之外,還可能有一些更為不明顯的表現,如在學校表現不佳、低自尊、和同伴日常交往有困難,等等。
兒童抑郁癥的風險因素
兒童及青少年患抑郁癥的風險因素,主要有不良情緒特質、基因遺傳、家庭環境影響這三方面來源。
從情緒特質的角度來看,較高水平的神經質(即比較容易感受到消極情感的性格特點)是一項主要的風險因素,特別是當這些孩子接觸到使人感到有壓力的事件的時候。
基因遺傳方面,一級血親(生父、生母、親兄弟姐妹)若有抑郁癥病史,則孩子也會有更高的患病風險。
不良的童年經歷、與父母分離或喪失親人等,是常見引起抑郁癥的環境風險因素。
另外,其它非抑郁類精神障礙,或身體疾病,也可能會成為兒童抑郁癥,特別是重性抑郁障礙的誘因。
如何治療兒童抑郁癥?
治療兒童抑郁癥,通常是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方案。常見的心理治療方法有人際關系療法(Interpersonal Therapy)和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等。藥物治療則通常是為了將大腦中的某些必需的神經遞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維持在正常水平,使癥狀得到緩解。
孩子可能患有抑郁癥,怎么辦?
1. 作為家長,如果覺察到孩子有抑郁癥的一些臨床表現,應鼓勵孩子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帶孩子去醫院的精神科篩查及就診。如果放任不管,抑郁癥不僅不會自愈,更可能會極大危害孩子的健康,甚至引發生命危險。一旦確診,如果能盡早就醫,治療效果也會更好。
2. 如果孩子已確診患有抑郁癥,以下這些小建議,也許可以讓你更好地幫助及支持孩子。
(1)要認識到,抑郁癥是一種疾病。
抑郁癥不是誰的錯,也不是孩子的選擇。所以不必自責,也請不要責備孩子,不要覺得孩子生病讓你丟臉。
(2)家長很多時候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心理問題,總覺得這樣等于承認了自己作為一個家長的失敗。
這種不接納的態度,可能給孩子的心靈留下巨大的傷害。此時是孩子最需要家人支持的時候。不要對孩子說“你不要總感覺心情不好”這一類的話。心情不是孩子能夠選擇的。
(3)接受孩子和ta的抑郁癥。
有很多事情,兒童及青少年可能不愿意和父母溝通,因為他們擔心會惹父母生氣,或是讓父母擔心。所以,和孩子進行溝通,讓ta知道他們所說的可以被接納。
(4)經常和孩子說說話,但要尊重孩子的舒適圈。
討論抑郁癥和自己的感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抑郁癥中的他們,也可能會不想說話。所以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你在那里,愿意為ta提供支持,愿意傾聽ta。不要讓孩子有必須參與對話和回應的壓力。
(5)傾聽孩子,而非教育ta。
當你想要指正孩子的想法,或對孩子的做法下判斷時,請忍住。最好避免給出任何建議,更不要給他們的想法或做法下結論。
(6)不要害怕談論自殺。
和孩子談論自殺,并不會將這個想法“植入”ta的腦海。如果ta已經有自殺觀念或企圖,談論這件事對ta來說會是一種精神上的解脫;而如果ta之前沒有想過要自殺,以后一旦ta有自殺的念頭,ta會更愿意談到這個話題。
經醫生診斷,Sally患有重性抑郁障礙。
像Sally這樣的情況并非罕見。世界衛生組織于2014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抑郁癥在“青少年疾病及殘障”的致因排行中高居榜首。雖然各個地區的統計數據有差異,但整體而言,抑郁癥在兒童及青少年中的流行率約有5%~12%。
兒童及青少年抑郁癥,可能比我們所想象的,要離我們更近。
什么是兒童抑郁癥?
抑郁癥,或稱抑郁障礙(Depressive Disorder),是包括重性抑郁障礙(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和持續性抑郁障礙(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等疾病在內的一系列精神障礙。對于這兩種在兒童中常見抑郁癥,我們來分別看一看他們的典型癥狀及表現。
1. 重性抑郁障礙
(1)患重性抑郁障礙的兒童,在至少連續兩周的時間里,持續體驗抑郁、悲傷的情緒。
這樣的心境變化,在兒童及青少年當中,也可能會表現為易怒、煩躁或不穩定情緒,而非悲傷、沮喪等。患者會對以往感興趣的事物提不起興趣,在想到這些事物時,也無法感覺愉快。
青少年的重性抑郁還可能會有一些非典型的表現。他們無法因為即將到來的、令人愉悅的事情感到愉悅,卻可以在事情發生時體驗到愉悅的情緒。例如,一個喜歡吃披薩的孩子,如患有重性抑郁障礙,可能在想到披薩的時候無法感到愉快,也不想去吃披薩,但如果給ta吃披薩,ta還是會吃得很開心。
除了心境的變化,和無法感覺愉快,兒童重性抑郁障礙還可能有其他一些表現:食欲增加,并想吃某種特定的食物,或是沒什么食欲;
(2)睡眠狀況的顯著變化,可能是嗜睡、失眠或睡眠紊亂;
(3)精力不足,總感覺疲憊、沒有精神,不愿意去學校或出門玩;
(4)集中注意力有困難,可體現為成績下滑;
(5)身體運動靜不下來,或動作遲滯;
(6)無器質性病變的身體疼痛,如頭痛、胃痛等;
(7)感到自己無價值或有內疚感,對批評、拒絕及失敗非常敏感,或是有“我很丑”、“我不好”、“沒人喜歡我”等消極念頭,這一點在病狀突出的孩子的平時生活和學習中尤其常見;
(8)孤立自己,或與一群人(而非所有人)疏遠,如突然換一群朋友,或疏遠家人卻仍和朋友保持接觸。
(9)在最嚴重的情況下,患重性抑郁障礙的孩子可能會反復思考死亡,有自殺觀念、自殺計劃或自殺企圖。
2.持續性抑郁障礙
患持續性抑郁障礙的兒童,同樣會持續表現為易怒、情緒不穩,或感到心情抑郁及悲觀,對什么事情都興趣不高。雖然相較起重性抑郁障礙,持續性抑郁障礙的癥狀較輕,但其持續時間往往長達一年甚至更久。兒童持續性抑郁障礙,也可能伴有其他一些表現。除與上文列出重性抑郁障礙的癥狀相似、但程度較輕的癥狀之外,還可能有一些更為不明顯的表現,如在學校表現不佳、低自尊、和同伴日常交往有困難,等等。
兒童抑郁癥的風險因素
兒童及青少年患抑郁癥的風險因素,主要有不良情緒特質、基因遺傳、家庭環境影響這三方面來源。
從情緒特質的角度來看,較高水平的神經質(即比較容易感受到消極情感的性格特點)是一項主要的風險因素,特別是當這些孩子接觸到使人感到有壓力的事件的時候。
基因遺傳方面,一級血親(生父、生母、親兄弟姐妹)若有抑郁癥病史,則孩子也會有更高的患病風險。
不良的童年經歷、與父母分離或喪失親人等,是常見引起抑郁癥的環境風險因素。
另外,其它非抑郁類精神障礙,或身體疾病,也可能會成為兒童抑郁癥,特別是重性抑郁障礙的誘因。
如何治療兒童抑郁癥?
治療兒童抑郁癥,通常是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方案。常見的心理治療方法有人際關系療法(Interpersonal Therapy)和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等。藥物治療則通常是為了將大腦中的某些必需的神經遞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維持在正常水平,使癥狀得到緩解。
孩子可能患有抑郁癥,怎么辦?
1. 作為家長,如果覺察到孩子有抑郁癥的一些臨床表現,應鼓勵孩子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帶孩子去醫院的精神科篩查及就診。如果放任不管,抑郁癥不僅不會自愈,更可能會極大危害孩子的健康,甚至引發生命危險。一旦確診,如果能盡早就醫,治療效果也會更好。
2. 如果孩子已確診患有抑郁癥,以下這些小建議,也許可以讓你更好地幫助及支持孩子。
(1)要認識到,抑郁癥是一種疾病。
抑郁癥不是誰的錯,也不是孩子的選擇。所以不必自責,也請不要責備孩子,不要覺得孩子生病讓你丟臉。
(2)家長很多時候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心理問題,總覺得這樣等于承認了自己作為一個家長的失敗。
這種不接納的態度,可能給孩子的心靈留下巨大的傷害。此時是孩子最需要家人支持的時候。不要對孩子說“你不要總感覺心情不好”這一類的話。心情不是孩子能夠選擇的。
(3)接受孩子和ta的抑郁癥。
有很多事情,兒童及青少年可能不愿意和父母溝通,因為他們擔心會惹父母生氣,或是讓父母擔心。所以,和孩子進行溝通,讓ta知道他們所說的可以被接納。
(4)經常和孩子說說話,但要尊重孩子的舒適圈。
討論抑郁癥和自己的感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抑郁癥中的他們,也可能會不想說話。所以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你在那里,愿意為ta提供支持,愿意傾聽ta。不要讓孩子有必須參與對話和回應的壓力。
(5)傾聽孩子,而非教育ta。
當你想要指正孩子的想法,或對孩子的做法下判斷時,請忍住。最好避免給出任何建議,更不要給他們的想法或做法下結論。
(6)不要害怕談論自殺。
和孩子談論自殺,并不會將這個想法“植入”ta的腦海。如果ta已經有自殺觀念或企圖,談論這件事對ta來說會是一種精神上的解脫;而如果ta之前沒有想過要自殺,以后一旦ta有自殺的念頭,ta會更愿意談到這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