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是一個7歲的小女孩,她因為連續兩天抱怨上腹痛而被父母送到醫院。醫生查看病史后,發現小女孩患慢性腹痛3年。
父母說,從2歲多開始,Emily就開始吃磚頭、石頭,至今已經近五年。她的父母試圖對她進行開導,甚至通過責罵等懲罰方式,希望阻止她的行為,但都并沒起效。家里的老人說孩子是“被附身了”,屢次試圖借助巫術手段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當然知道附身不是孩子吃磚頭的原因,那么,孩子的這種情況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異食癖是一種精神疾病
異食癖又稱雜食癥和亂食癥,所對應的英文單詞 “Pica”源于拉丁詞語“喜鵲”的意思,因為人們認為喜鵲有囤積和吃一切物質的嗜好。
異食癖的人所吃的東西千奇百怪,包括頭發,海綿,釘子,泥土,肥皂,廁紙,蠟燭,塑料袋,沙子,地毯等等。雖然異食癖患者在每個年齡段都有,但兒童被廣泛認為是異食癖的高危人群,所以應該給予額外的關注。
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 5),異食癖的基本特征是患者持續性地攝取非食物以及非營養物質等長達至少一個月。異食癖的診斷標準包括:
? 持續食用非營養物質至少一個月以上;
? 食用的物質被認為不適合患者年齡應有的身體發展水平;
? 食用非營養物質的行為并不是患者所屬文化之習俗的一部分;
? 異食行為很可能是一些其他的精神疾病并發癥(如智力障礙,廣泛性發育障礙,自閉癥,精神分裂癥等),必須格外注意。
異食癖會導致很多嚴重的小兒病理癥狀,例如腸阻塞,食物中毒,細菌感染,面黃肌瘦,胃部疾病等等:
兒童異食癖的原因
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在兒童成長發育過程中,總有一個階段(通常3歲以前)會把所有東西都往嘴里放。在這個階段里,“嘴”成為了兒童探索外部環境的一個媒介,他們可能會把一切感到新奇的物體都放在嘴里。
但若經過了這個階段,孩子又突然再次開始食用非營養的一些物品,則可能是存在一些病理的原因,父母需要對孩子進行額外的關注。
學界目前關于異食癖原因的討論包括:
? 體內營養和化學元素的缺失:此原因導致的異食癖患者會常常食用洗衣用的漿粉,土塊,石塊等等來自我調節體內化學元素的不平衡。但是這只是一種認識而已,事實上,雖然一些案例報告中患者存在缺乏一些維生素或礦物質的狀況,但大多數案例中,沒有發現特定的生物學異常。
? 饑餓:有一種對異食癖的解釋是,患者通過吃非營養的物質來減輕饑餓感。
? 營養不良和物質匱乏:這種情況特別常發生于貧窮地區和發展水平落后國家(未發展的國家?這種說法能否換一個更通俗的),人們靠吃非食物的物質為生。
? 文化和宗教影響:例如美國佐治亞州的黑人女性食用高嶺土。
? 發育發展問題:如智力低下,自閉癥,其他發育障礙或者腦畸形。
? 精神問題:精神病人也會展現出異食癖的癥狀。比如強迫癥或者精神分裂病患者(這類情況相對于自閉癥或智力障礙要更為少見)。
異食癖在兒童群體中的廣泛性
異食癖在兒童中的廣泛性是很難確定的。
因為異食癖沒有一致的成因,在初期的時候,患者或者患者的家長往往拒絕承認異食癖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問題,并且宗教和文化的影響也讓異食癖的廣泛性有著顯著的地域性差異,所以在此主要描述的是在不同兒童年齡區間內異食癖的分布。
研究顯示,百分之五十以上發生在 3歲以內的年齡區間的兒童異食癖行為都被認為是正常的,因為在這個區間兒童處于用“嘴”感知世界的階段。
然而,若36個月以上大的兒童仍然出現過度地將無論任何東西都送進嘴里的行為則被認為是不正常的,并且需要父母的額外注意和臨床關注。
異食癖的發病率會隨著年齡的上升而降低。研究顯示,12歲以上的兒童中約有10%存在異食癖的癥狀。
對于那些存在發育障礙的兒童,異食癖的癥狀表現會受到患者年齡、智力和藥物的影響。研究顯示異食癖的發病率在發育障礙的兒童中(例如先天性發育異常、殘疾等),相較于普通兒童要高。
異食癖如何預防和治療?
有效治療異食癖需要多學科多領域團隊合作,包括兒童心理咨詢師,社工,醫生,營養師或者一些其他專科醫師。治療的計劃因人而異,包含對異食癖成因獨特性的考慮,以及對一些并發癥狀的管理。
醫療與藥物治療:并沒有一種明確的藥物是用來治療和控制異食癖的行為的。醫療與藥物在異食癖的治療中主要起到控制癥狀,減少或者排除由于食用非食物所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以及調節身體營養平衡等作用。常用的醫療評估和干預措施包括血液測量,X光檢測,營養評估,補充維他命,專科醫療服務如牙科醫生參與治療患者食用非食物所造成的牙齒磨損等問題。
心理干預:對異食癖的心理干預主要包括意識重塑與行為矯正兩個方面。認知行為療法被認為是干預異食癖有效的一種治療方法。
研究表明異食癖沒有針對性的防御措施,但一些有用的預防技巧,包括:
? 教育孩子食物和非食物之間的差異,以及吃非食物的后果。
? 提高家長對孩子的監督,若發現小孩有吃非食物的行為,盡量避免小孩接近那種物質。
? 保證小孩的飲食能得到均衡的營養,避免營養缺乏的情況出現。
? 若一切的防御都無效,家長也不要驚慌,不要通過責罵或者體罰等形式懲罰孩子,也別付諸迷信等非科學的方法,在這個時候需要保持冷靜并尋求專業的治療,詳細記下小孩的行為,吃非食物物質的時間長短和頻率都可以幫助醫生更準確地做出診斷。
總體來說,父母、長輩對于異食癖這種兒童精神疾病的了解,可能還遠遠不夠。作為孩子的照料者,應該密密切注意3周歲以上幼兒的進食情況,對幼兒可能存在的異食癖及早發現,避免不必要的責罵和使用迷信手法,而應借助醫學的手段及早加以干預治療。異食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于疾病的逃避與無知。
父母說,從2歲多開始,Emily就開始吃磚頭、石頭,至今已經近五年。她的父母試圖對她進行開導,甚至通過責罵等懲罰方式,希望阻止她的行為,但都并沒起效。家里的老人說孩子是“被附身了”,屢次試圖借助巫術手段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當然知道附身不是孩子吃磚頭的原因,那么,孩子的這種情況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異食癖是一種精神疾病
異食癖又稱雜食癥和亂食癥,所對應的英文單詞 “Pica”源于拉丁詞語“喜鵲”的意思,因為人們認為喜鵲有囤積和吃一切物質的嗜好。
異食癖的人所吃的東西千奇百怪,包括頭發,海綿,釘子,泥土,肥皂,廁紙,蠟燭,塑料袋,沙子,地毯等等。雖然異食癖患者在每個年齡段都有,但兒童被廣泛認為是異食癖的高危人群,所以應該給予額外的關注。
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 5),異食癖的基本特征是患者持續性地攝取非食物以及非營養物質等長達至少一個月。異食癖的診斷標準包括:
? 持續食用非營養物質至少一個月以上;
? 食用的物質被認為不適合患者年齡應有的身體發展水平;
? 食用非營養物質的行為并不是患者所屬文化之習俗的一部分;
? 異食行為很可能是一些其他的精神疾病并發癥(如智力障礙,廣泛性發育障礙,自閉癥,精神分裂癥等),必須格外注意。
異食癖會導致很多嚴重的小兒病理癥狀,例如腸阻塞,食物中毒,細菌感染,面黃肌瘦,胃部疾病等等:
兒童異食癖的原因
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在兒童成長發育過程中,總有一個階段(通常3歲以前)會把所有東西都往嘴里放。在這個階段里,“嘴”成為了兒童探索外部環境的一個媒介,他們可能會把一切感到新奇的物體都放在嘴里。
但若經過了這個階段,孩子又突然再次開始食用非營養的一些物品,則可能是存在一些病理的原因,父母需要對孩子進行額外的關注。
學界目前關于異食癖原因的討論包括:
? 體內營養和化學元素的缺失:此原因導致的異食癖患者會常常食用洗衣用的漿粉,土塊,石塊等等來自我調節體內化學元素的不平衡。但是這只是一種認識而已,事實上,雖然一些案例報告中患者存在缺乏一些維生素或礦物質的狀況,但大多數案例中,沒有發現特定的生物學異常。
? 饑餓:有一種對異食癖的解釋是,患者通過吃非營養的物質來減輕饑餓感。
? 營養不良和物質匱乏:這種情況特別常發生于貧窮地區和發展水平落后國家(未發展的國家?這種說法能否換一個更通俗的),人們靠吃非食物的物質為生。
? 文化和宗教影響:例如美國佐治亞州的黑人女性食用高嶺土。
? 發育發展問題:如智力低下,自閉癥,其他發育障礙或者腦畸形。
? 精神問題:精神病人也會展現出異食癖的癥狀。比如強迫癥或者精神分裂病患者(這類情況相對于自閉癥或智力障礙要更為少見)。
異食癖在兒童群體中的廣泛性
異食癖在兒童中的廣泛性是很難確定的。
因為異食癖沒有一致的成因,在初期的時候,患者或者患者的家長往往拒絕承認異食癖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問題,并且宗教和文化的影響也讓異食癖的廣泛性有著顯著的地域性差異,所以在此主要描述的是在不同兒童年齡區間內異食癖的分布。
研究顯示,百分之五十以上發生在 3歲以內的年齡區間的兒童異食癖行為都被認為是正常的,因為在這個區間兒童處于用“嘴”感知世界的階段。
然而,若36個月以上大的兒童仍然出現過度地將無論任何東西都送進嘴里的行為則被認為是不正常的,并且需要父母的額外注意和臨床關注。
異食癖的發病率會隨著年齡的上升而降低。研究顯示,12歲以上的兒童中約有10%存在異食癖的癥狀。
對于那些存在發育障礙的兒童,異食癖的癥狀表現會受到患者年齡、智力和藥物的影響。研究顯示異食癖的發病率在發育障礙的兒童中(例如先天性發育異常、殘疾等),相較于普通兒童要高。
異食癖如何預防和治療?
有效治療異食癖需要多學科多領域團隊合作,包括兒童心理咨詢師,社工,醫生,營養師或者一些其他專科醫師。治療的計劃因人而異,包含對異食癖成因獨特性的考慮,以及對一些并發癥狀的管理。
醫療與藥物治療:并沒有一種明確的藥物是用來治療和控制異食癖的行為的。醫療與藥物在異食癖的治療中主要起到控制癥狀,減少或者排除由于食用非食物所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以及調節身體營養平衡等作用。常用的醫療評估和干預措施包括血液測量,X光檢測,營養評估,補充維他命,專科醫療服務如牙科醫生參與治療患者食用非食物所造成的牙齒磨損等問題。
心理干預:對異食癖的心理干預主要包括意識重塑與行為矯正兩個方面。認知行為療法被認為是干預異食癖有效的一種治療方法。
研究表明異食癖沒有針對性的防御措施,但一些有用的預防技巧,包括:
? 教育孩子食物和非食物之間的差異,以及吃非食物的后果。
? 提高家長對孩子的監督,若發現小孩有吃非食物的行為,盡量避免小孩接近那種物質。
? 保證小孩的飲食能得到均衡的營養,避免營養缺乏的情況出現。
? 若一切的防御都無效,家長也不要驚慌,不要通過責罵或者體罰等形式懲罰孩子,也別付諸迷信等非科學的方法,在這個時候需要保持冷靜并尋求專業的治療,詳細記下小孩的行為,吃非食物物質的時間長短和頻率都可以幫助醫生更準確地做出診斷。
總體來說,父母、長輩對于異食癖這種兒童精神疾病的了解,可能還遠遠不夠。作為孩子的照料者,應該密密切注意3周歲以上幼兒的進食情況,對幼兒可能存在的異食癖及早發現,避免不必要的責罵和使用迷信手法,而應借助醫學的手段及早加以干預治療。異食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于疾病的逃避與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