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視的黃曲霉毒素
很多朋友不知道,黃曲霉毒素毒性強烈。1993年黃曲霉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癥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它分為很多種,每一種毒性都遠遠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機農藥。
作為黃曲霉、寄生曲霉等產生的代謝產物的黃曲霉毒素。主要是在糧食沒有及時晾干或者是儲藏方法不妥當的時候,會污染食物,從而產生。
在整個世界范圍內,黃曲霉毒素都是廣泛存在的,谷物、堅果和籽類以及牛奶等,都是污染的對象,尤其是以玉米、花生最為嚴重被。
究其原因,主要是糧食還未被收獲之前,就被黃曲霉等產毒菌污染,而后如果在儲存的時候,剛好氣溫和濕度的條件都符合了毒菌的繁殖要求,就會產生黃曲霉毒素。
(圖片來源:新華社)
黃曲霉毒素主要是通過消化道的吸收,在進入我們人體內后大則主要是分布在肝臟,腎臟、血液,肌肉和脂肪組織中。一旦中毒,會出現一過性發燒、嘔吐、厭食、黃疸、腹水、下肢浮腫等肝中毒癥狀,嚴重者出現暴發性肝功能衰竭、死亡。所以黃曲霉毒素被稱為目前已知最強致癌物之一。
黃曲霉毒素的主要分子型式包括B1,B2,G1,G2,M1,M2等,其中M1和M2主要存在于牛奶中,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強。研究表明,黃曲霉毒素可使動植物細胞染色體畸變帶有橋、染色單體橋和染色單體斷裂的染色體斷片及DNA斷裂。毒性還會引起動物膽管上皮細胞增生及脾、腎、睪丸、大腦、神經系統病變。
當然,毒性永遠是和劑量相聯系的,如果不是連續攝入,黃曲霉毒素一般不在體內積蓄,偶然的一次攝入后大約在1周之后就會經大小便排出體外。
因此,把食物中的黃曲霉毒素含量控制在安全值以內,也是各國都需要嚴格把關不敢松懈的事。
自制油潛藏的危害
在我國,由于南方氣候溫暖潮濕,特別適合黃曲霉的生長和產毒,因此廣東、廣西等南方省份的小品牌、散裝油黃曲霉毒素超標問題特別突出,曾被監管部門多次曝光。
既然如此,那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受到黃曲霉毒素的侵害呢?
首先是味道上的快速識別:黃曲霉毒素的味道是苦的。因此,在吃花生、核桃等食物時如果感覺很苦,就要立馬吐出來,并漱口。
其次,黃曲霉毒素熱穩定性非常好。我們日常的加熱很難分解他們,而食用油其實往往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那么如何選擇生產過程嚴格把關的食用油就十分重要。
一些朋友覺得,“純天然”和“原生態”更加值得信任,于是會比較信任“土榨油”,或者使用家用榨油機榨出來的自制油。但事實上這樣的方法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
這其中的原因也不難理解,首先是原料沒人把關,其次是榨油設備是否徹底清潔也無法做到嚴格的把控。而殘留的油漬及谷物殘渣在氧化后就會產生霉變。
因此,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油也是可以避免受到黃曲霉毒素危害的一個辦法。
抗擊黃曲霉毒素的飲食建議
除了識別食物中的黃曲霉毒素以外,其實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通過好的飲食習慣去避免危害。
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食物的生產者需要控制儲藏條件,讓霉菌無法旺盛繁殖。需要遵循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對相關谷物、油料制品的黃曲霉毒素的規定限量,避免消費者們攝入的黃曲霉毒素含量過高的食物,而導致急性中毒,或者因長年累月攝入增加致癌的風險。
最后,黃曲霉毒素危害大,防止污染是關鍵,科學預防是重點。我們有如下建議提供給您:
不在農貿市場隨意購買玉米、花生及其油制品;
選購花生時,要完整、無發霉或蟲蛀的顆粒、無霉味;
家中儲藏時,要放在通風干燥處,不要將布袋接觸地面,避免受潮、污染滋生產毒真菌;
注意產品的保質期,根據消費人口數量選擇適當小包裝,并在短期內食用。
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方法和健康的飲食習慣,黃曲霉毒素危害是可以適當控制、規避風險的。